协同狙击甲型H1N1流感入侵
- 发布时间:2015-02-15 01:30:42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行进中国·科技奖励篇
本报记者刘 垠
当“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出现在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时,很多人觉得这份殊荣实至名归。
由传染病重大专项等10多个课题承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9家单位完成,主要完成人46名,在诊断试剂、预警预测、重症治疗、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
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份傲人的成绩单。86岁的侯云德院士却说,这归功于举国体制协同攻关的创新模式,才让这项研究成果对全球甲流防控做出重大贡献,并为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科技攻关集成创新提供了成功范例。
时间倒回至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3个月后,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流感大流行。彼时,正值我国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牵头的研发团队迎难而上。
“流感大流行应对的首要前提是要具备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我们在获得病毒后72小时内,率先研制成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的甲流病毒检测试剂,早于美国公布的甲流特异性检测方法5个月。诊断试剂迅速下发全国,使全国在疫情传入前就具备了甲流检测能力。”侯云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利用“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支持建立的全球最大的流感病原学监测平台,实时监测甲流病毒流行变化趋势;通过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实时追踪了甲流病毒的变化情况,并向全球发布了500余株甲流序列;通过准确掌握我国病毒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特征,为全球疫情预测、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和疫苗免疫接种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事实上,中国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治防控早有布局。在尚未出现甲流疫情时,我国就建立了由国家卫计委牵头,科技部等38个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施举国体制、集成创新,确定了“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防控原则。依托联防联控机制优势,发挥传染病重大专项支撑作用,强化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和军地结合,以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疫情防控。
“以传染病专项总体组为核心的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委员会,始终科学把握疫情变化发展趋势,适时提出调整完善防控措施建议。”侯云德坦言,每一次防控策略调整,都有集成创新的研究成果为支撑,真正对全国防控工作起到了科学指导作用。
专家委员会根据疫情应对不同阶段的防控需要,及时部署科研工作,并快速攻克检测、诊断、治疗、疫苗等技术难题。比如,由科技部成立的“疫苗”和“诊断试剂”两个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开展全国多学科大协作攻关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举世公认的重大科技创新和突破,为制定国家和卫生部门流感大流行的防治技术规范体系等各类技术方案38项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科学应对、科学处置”,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流感大流行的有效干预和控制。
从2009年6月上旬获得疫苗株起,侯云德带领团队迅速完成了疫苗株三级种子库建立与检定、疫苗质量检定体系建立和动物学实验等疫苗研制工作,成功在国际上率先研制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甲流病毒裂解疫苗。组织实施了全球规模最大(12691人)、时间最早(7月22日)、品种最多(不同剂量、有佐剂和无佐剂、裂解和全病毒7个品种)的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参与临床试验的企业均获得新药证书,并创造了87天研制成功大流行流感疫苗的记录,也使我国流感疫苗产能由原产1.26亿剂次增加到2.85亿剂次,提高了我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能力。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累计接种1.05亿剂次,通过疫苗大规模接种,有效遏制了甲流疫情蔓延。甲流疫苗上市后,全国迅速启用了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网络系统,通过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甲流疫苗接种个案数据库(7000万个案),证明了国产甲流疫苗较好的安全性,为推动我国疫苗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
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为首的第三方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收获的八项国际第一的研究成果,大幅降低了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病死率较国际降低5倍;减少了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社会收益约2000多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I1N1流感,我国没有像美国等国家宣布卫生紧急状态,稳中有序地保障了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使我国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未受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国际形象显著提升。”侯云德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