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扭“筋”抓“纲”提速产业融合

  • 发布时间:2015-02-14 02:29:4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朱先春阮蓓

  种地,对于现今的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柿子田村刘志宏一家人来说,再容易不过:“20多亩荔枝树,不用出去卖,客商上门收。”

  “任性”的底气源自实力。在泸州,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有2635个,像老刘这样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社员只需专心干好三件事: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生产、产后组织营销。2014年,全市各类合作组织建立种植、养殖基地百万余亩,带动80多万户农户户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完美收官。

  紧紧抓住放活经营权这个“纲”,扭住农民增收这根“筋”。一个极具泸州本地特色的农村改革“1+7”模式正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全流域推行,7个单项工作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分别在7个区县落地,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此举也成为四川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生动样本。

  以特色农业为引领,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地处长江经济带的泸州市,坐拥黄金水道,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刘志宏所在的合江县,凭借临港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和新农村建设两大平台,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通过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三大带动主体的培育扶持,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探索出“返租承包”、“一地二主”、“种收分离”、“股份分红”等各具特色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正在加速形成。

  在盛产真龙柚的密溪乡瓦房村,种植大户穆照全通过一个“黄谷保底、四六分成”的利益联结方式,400棵柚树实现了“花果满山收入翻番”。

  “前3年未挂果时,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并提供每亩350元管护费,3年后挂果,按600斤黄谷保底收购,投产收成按照农户60%、公司40%的比例分成,合同期满后,公司无偿将土地和附着物(真龙柚)交还给我。”穆照全的账本算得精细:每棵树结50个果子,总共2万多个,去年卖了3000个,今年1万个不成问题,“1个按10元算都有10来万元,比打工强。”

  收入有了保障,大桥镇沙淤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永华坦言,现在合作社更致力于发展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覆盖科技、信息、农资等各个范畴,以联合购买、联合销售的方式,实现产前和产后的规模经济。2014年,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蔬菜种植面积5000余亩,年销售纯收入达到2800万元。

  2010年以来,合江县按照“一心两翼”的规划布局,发展“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2个,除去林地,去年全县流转承包土地8.8万亩,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等三大主体直接经营占1/3以上。

  “县财政每年将继续投入6000万元以上,并继续在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0%作为荔枝真龙柚产业发展基金。”合江县委农工办主任王治明介绍说,优质晚熟荔枝、真龙柚、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在三江新农村示范片、泸渝高速公路沿线、尧坝古镇和千亩湿地公园周边等重点区域均做到了“成带成廊、集中集约”发展,基本实现“其他产业整体退出”。

  错位发展、特色突破——这是泸州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过程中的战略考量。2014年,全市抓住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争取中央、省级投资4.5亿元,包括基本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退耕还林等121个重点农业项目强势“上马”,一大批行业“排头兵”赢得了市场。

  在纳溪区千亩甜橙标准化示范园,记者看到,两条采后商品化生产线已投入运行,可年加工营销2万吨甜橙,一个“甜橙种植—加工—冷链存储—营销配送”农业种植循环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呼之欲出。

  “这两条生产线是通过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争取到上级补助500余万元,加上公司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的。”民强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负责人何生涛告诉记者,在金融部门支持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开展土地流转收益评估抵押,带动周边地区3万余亩甜橙基地抱团发展。

  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江阳区,在完成确权登记后,坚持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一带两片三圈四基地”的产业格局,围绕高粱(优质稻)+蔬菜、特色龙眼和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140亿元,带动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750元,全区组织化生产覆盖率达70%。

  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

  新年刚过,泸县福集镇大坪村7组村民郑树群又添一件高兴事:“刚领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有效期到2029年,以后外出打工也不用担心了。”

  长久不变的土地权属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在率先完成承包地、宅基地、房屋、林权等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泸县抓住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的机遇,在福集镇龙桥文化生态园探索拓展的4种股权机制更凸显了当地政府将“本本”换本钱的决心——

  “一是合作组织经营股权,二是集体资产量化股权,三是国有资产变通股权,四是社会投入置换股权。”谈起产权改革,泸县农业局农经站副站长聂成宇如数家珍:农民将承包地经营权折资入股成立合作社,将流转土地按农田、坡地、林地等进行分类登记、集中整理、打捆经营,农民享有每亩1股的土地流转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红收益;塘库堰、提灌站、公路、停车场等集体资产按园区现有人口,股份量化到农户,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收益按股分摊;将国家项目、政府投入建成的游客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养殖小区等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农民拥有70%的生产经营性资产股份,并按股分红;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形成的农场、果园、农家乐、乡村酒店等固定资产,业主经营权到期后交回园区,其资产按股份量化给农民。

  新的4种权属确定,在解决了农村零星土地“亏本经营”,集体资产权属“有名无实”,国家投入“效益不足”、业主投入“与民争利”等顽症的同时,也大幅增加了农民资产权益和股份收益。目前,园区已实现量化股权2.37万股,总股本金7.26亿元。

  产权固化了,资产增加了,不想办法增值也只能是“抱着金娃娃哭穷”——在龙桥文化生态园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社长刘本建看来,“三权分置”主要体现在“三权行使”,“为此,我们走了提升环境、引入市场、实体经营的增值三步棋。”

  刘本建说,第一步,连续三年投入财政资金3.2亿元,建设“一道一区五园一中心”的乡村旅游区域功能布局;第二步,将已确权的土地、林权等录入交易系统,实行评估底价挂牌、竞拍流转交易,农民以林权、农房、土地经营权作抵押,确保产权价值最大化;第三步,合作社通过组建旅游公司开展实体经营,“一帮一”对口扶持园区农民利用自家农房发展“房东经济”。

  以精品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为导向,以综合体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为带动,充分引进社会资金,形成“大园区+小业主”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目前泸州市共流转土地55万亩,流转土地收入2亿元——全市7个区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确权试点全面启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确权登记已基本完成。

  产改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同时,融资难、贷款难等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随之逐步破解。

  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村镇银行等投融资平台,泸县改变金融资本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趋势,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同时规范流转程序,完善县、镇、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仲裁体系;纳溪区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列入区委督查督办事项,在区政府新设立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金融部门借助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票据再贴现等政策引导,确保享受最优利率。目前,全区已发放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6160万元,占四川省9个试点县区该类贷款的50%。

  以新村建设为助力,加速“第六产业”一体化发展

  早在2012年,纳溪区新乐镇三江村就以一场长江蔬菜技能擂台赛扬名全省,如今,按照“一点一线一片一龙头”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求,三江已被打造成集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新农村精品示范点,促使当地从原来传统单一零散的种植业,逐步转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田型调整,打破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分散经营方式,建成了连片的葡萄、草莓、有机蔬菜等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去年入驻的4家生态农业企业,均建成从生产—物流—超市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产销对接。并将城郊休闲旅游融入纳溪百亿旅游产业,拓宽了当地农民收入渠道。

  企业带动效应放大的背后是资金集中使用的力量:纳溪作为四川省4个涉农资金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资金试点县区之一,将三江村列为打捆项目重点实施区域,向上争取到涉农打捆项目资金3900万元,用于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建设。

  “政府协调帮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并免除2年的流转费用,向市里争取特色农业项目资金100万元建钢架大棚,利用小农水项目资金110万元修建排灌设施,从凤凰湖引优质水源到基地,实现现代节水喷灌,利用土地整理项目修建产业路。”有了政策扶持,绿之源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余正恒对发展前景很乐观,“今年计划用地700亩,建一个生态蔬菜博览园、高科技加工园区和一座2500吨级农产品恒温气调库,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

  改革促进了产业发展规模化,也催生了农业生产组织化。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投入农业生产管理,形成了以规划为指导、以政策为保障、以投入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由江阳区政府出资400万元、泸州老窖集团出资600万元注册的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公司,在项目区建立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公司引进统一标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现代经营理念,成为全市组织化生产的样板。率先开展确权登记试点的黄舣镇永兴村52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1800名农民进入项目区集中就业,12户农民兴办农家乐,实现了“农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农民变老板、农民变居民”的身份转变。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00元,超出全区4025元。

  “金屋和暖家有道,玉书雅顺人敬孝”,这是江阳区华阳街道西岸村村民马基平家院墙上的家训。西岸村在进行集体资产股份改造后,按照生态、科技、园艺、游乐的理念,将“家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规划了“一村两带五庄八园”的发展路径,建有党群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活动厅,从道路、村庄设计、资源配置上都展现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风范,把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打造出新村院落文化新亮点。

  2014年,泸州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亿元,乡村旅游收入7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占比逐年提升——去年12月,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在全市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暨深化农村改革现场推进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更令人振奋:预计2015年全市各级涉农投入可达38亿元、可整合的涉农资金超过12亿元、可投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1亿元。从2014年起到2018年,用5年时间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全覆盖,项目资金将向古蔺、叙永等贫困山区适当倾斜,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泸州市将通过深化农村改革,逐步突破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瓶颈,为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农民增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扶贫开发提供更完善的机制体制保障。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