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用科学为“舌尖安全”保驾护航

  • 发布时间:2015-02-10 02:32:3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郭少雅

  2015年1月22日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上,来自基层农产品检验检测站的蒋金成、苏青云和刘莹拿到了颁发自全国总工会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另外三位同样来自基层的检测员徐静、卢艳芬、谢丽韫领到了来自国家人社部的“全国技术能手”的奖章和证书,他们是第二届全国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竞赛的优胜者。

  蒋金成、徐静们的背后,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战线上3.5万名质量安全检测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手段,举办竞赛活动,并为优胜者颁发如此重量级的奖项,就是为了尽快提高基层检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激发调动广大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局监测处处长曾庆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做到检得了,检得快,检得好,才能使国家投资建设的检验检测体系真正发挥作用。”

  “农产品检测,是离餐桌安全最近的防线。”

  在舌尖安全高度受到重视的今天,唯有这些专业的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科学的分析,才可以给我们餐桌上的食物以权威的鉴定。他们的过硬技术,都是在一场场捍卫食品安全的战斗中打出来的。

  白大褂、胶皮手套,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实验仪器和各种颜色的化学溶剂,透明试管的轻微碰撞之间,一项项关乎舌尖安全的数据逐项显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过程中所进行的各项检验,恐怕是离我们的舌尖安全最近的防线了。”来自重庆市永川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蒋金成这样认识自己的工作。

  毕业于重庆工业学院大学中文专业的蒋金成,原本是永川区农业局的“笔杆子”。而今,走进他的书房,翻得卷了边的《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和上千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和行业检测标准成了他最主要的阅读书目。

  从移液管都不会用,到如今全国检测技术比武大赛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定量检测的第一名,蒋金成过硬的技术,是在一场场的“硬仗”中打出来的。历时三年的全国第一次土壤污染源普查工作,蒋金成和他的同事要下到没小腿的水田里取土样,每份土样要分析几十种成份元素。每月一次的农产品例行监测,累计要抽查200多个样本,检验56种农残指标。渝西九个区县的蔬菜整体安全情况,在检验所呈列的十万项次的各类指标中体现得一清二楚。

  来自青岛市渔业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刘莹在比武大赛中获得水产品药物残留定量检测的第一名,“别人做实验,最开心的是检测出什么来。我们做检验,最开心的是检测不出东西来。”

  “每个样本的制作大约需要1500元费用,这样不菲的成本,要求我们对每一个样本都尽心尽力,切片的规格,匀浆的力度,都严格把控。近几年来,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孔雀石绿等曾经有一定超标检出率的药残几乎遁形。领导有时候跟我们急,怎么这么久都检测不出一个不合格的样品?是不是没有认真工作?其实,随着近些年监管检测水平提升,水产品的安全度绝对是提高了。我们这些离餐桌最近的试验,最能说明问题。”刘莹说。

  “食品安全,科普很重要。”

  消费者需要科普,方能建立对食品的正确认知,对我们的农产品供应体系重建信心。种植者更需要科普,如何选择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如何保证施药间隔期,既降低种植成本,又保证产品质量,是高效生态农业生产者必备的素质。

  刘莹告诉记者,每逢夏季,水产品大量上市。大量的样品从菜市场、超市、养殖场进入检测中心,每一个样品都要经过去沙取肠、打碎、制样、净化、提取、浓缩、定容、上机等程序,通过色谱仪、质谱仪等各种精密仪器的“火眼金睛”,经过技术分析得出科学数据。一个样品的药物残留是否达标,需要24小时不间断程序完成。普通水产品的安全检测指标达到几十个种类,包括硝基呋喃类、喹诺酮类、黄胺类药残等。

  刘莹告诉记者,网上有一些帖子说海参养殖会添加大量的抗生素,其实,人工养殖海参的池子非常大,如果投放可以达到其能够发挥作用浓度的抗生素,养殖户会得不偿失。为了防止海参疫病,青岛的养殖户大多采取微生物平衡菌落的方式。“包括一些养螃蟹用避孕药的传言,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即使从成本收益上讲,养殖户也不会采取这些方式。“消费者需要大量的科普,来建立对食品的信心。”

  “不仅消费者需要科普,农民更需要科普。”在技能竞赛中获得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定量检测第一名的苏青云,虽然是位“80后”,但已经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战线上工作了13个年头。

  “合理用药,是每个种植者应当补上的一门课。”为了实现检测监督对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倒逼,苏青云和他的同事们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要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向农民、合作社成员讲授科学用药、合理种植的方法。

  豇豆,是极易形成农残超标的一种蔬菜,在广东有较大的种植面积。“豇豆之所以容易农残超标,跟它连续集中成熟上市的生物特性有关。因此做好提前预防,采用低毒农药是关键。农民只要学会了科学用药,就能避免‘毒豇豆’事件的发生。”苏青云说。

  “专业的技术人才,对检验检测体系太重要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大多是当地农业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编制有限,待遇一般,偶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也往往留不住。一方面是体制内员工的“连轴转”,一方面是技能相合的专业人才难以进入。

  身为检测战线“老将”,卢艳芬在此次技能竞赛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已经是她第二次代表湖南省参加比赛取得佳绩。

  卢艳芬有着专业技术人员的执拗和“苛刻”。2012年的一次水产品孔雀石绿残留检测中,一位同事做出的标准曲线出现稍许偏差,对检测结果影响并不大。她得知后,立即要求暂缓出具检测报告,带领技术小组进行全面的排查溯源,经过对10余个可能因素的分析后,最终发现偏差是由于转移标准溶液的容器被污染所致。

  为了给检测中心招到几个专业人才,从2009年开始,卢艳芬年年往各地农业高校跑,严格考察,耐心说服,终于为中心引进了几位专业对口的优秀硕士毕业生。

  “引进来了,还得留得住啊。”卢艳芬告诉记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经常打交道的,是污浊的畜禽栏舍、病害动物和实验台上的有毒有害试剂,检测人员笑称为“老三样”。“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成长,哪个年轻人愿意长期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呢?”

  出身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徐静,算得上是检测队伍里的科班生。对长期坚持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安全检测站的她来说,在技能竞赛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多年默默无闻,一遍又一遍枯燥地重复着操作严谨的试验,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这次的技能竞赛,给了我们一展身手的平台,真的很有职业荣誉感。”

  来自云南省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的谢丽韫,在昆明农业信息网上,有一个颇受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的专栏,叫做“谢师说动检”。从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到热处理对牛奶制品的质量影响,有着云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与育种专业教育背景的她所做的科普,集趣味与专业于一体,在消费者中颇具权威说服力。“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这个队伍,是农产品检验检测系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础。这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检测队伍进行技术培训,我们都是受益者。希望能有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充实进这个队伍,让这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更强大。”

  上图为徐静在参加第二届全国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竞赛中的实操环节。 (资料图)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