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并购都会让行业不平静
- 发布时间:2015-02-09 02:32:15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
前不久,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种企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收购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80%的股份。资本市场、行业协会、企业自身有何观点,本期带您一起“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王瑜
从斥资买断袁隆平“两权”到拟收购德瑞特80%的股权,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屡屡出手,让资本市场兴奋不已。在兴奋的资本市场面前,种业行业显得相当淡定——一个集合了数十家骨干种企负责人的微信群中无人提及,更无人评价。的确,3年间见识了3000多家种业企业从有到无的业界大佬们,已经很难再为一次并购瞠目结舌了。
然而,“带头大哥”迈出的每一步,还是不能不引发坊间猜测:收购德瑞特,会不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的种业市场上会不会有更多专业公司被大企业收入囊中?
收购德瑞特,隆平高科是在“聚焦”
“经过10年的发展,隆平高科已经成长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种企,但不是每个环节都最强。”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施亮告诉记者,隆平高科要想成长为全球性种业巨头,而不只是国内最强,就必须百尽竿头更进一步,补足有些节点上的短板。对于种业企业来说,产品线的丰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记者从隆平高科官网了解到,目前公司的种业板块涵盖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小麦、棉花、油菜和蔬菜六大系列。其中,主营蔬菜业务的湘研种业以“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第一品牌”为公司愿景。据亚洲及太平洋种子协会调查报道,湘研系列辣椒品种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
在施亮看来,并购德瑞特可以使隆平高科的蔬菜种子产品线从辣椒再扩展到黄瓜、大白菜等领域,将“农民用的比较多的品种都要囊括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隆平高科并购德瑞特,不是多元化而是聚焦,即在成长为全球种业巨头的目标之下进行战略布局调整,通过补齐自身“短板”,在整体上比肩跨国种业巨头。
为实现“聚焦种业,做全能种子选手”的发展战略,隆平高科近年来频频出手,这一次,为什么选择了德瑞特?资料显示,成立于2003年的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黄瓜育种的专业化种企,其目标是打造“中国黄瓜第一品牌”。目前,德瑞特黄瓜品种在我国保护地黄瓜主产区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其中在山东沂南、苍山等黄瓜主产区的市场份额超过80%。
“与其做一个大而强的公司不成,不如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施亮认为,目前资本市场对产业链细分环节的投资是不够的,隆平高科收购德瑞特只是一个开始。
中国种业高速发展风口期已出现
在隆平高科与天津德瑞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前,诺普信拟参股浙江美之奥种业有限公司,从农药行业跨界进入蔬菜花卉种业,而农发种业控股子公司收购内蒙古拓普瑞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将种业版图拓展到马铃薯种业……并购领域不断拓宽,并购规模持续扩大,在施亮看来,中国种业高速发展的风口期已经出现。
分析原因,施亮认为关键在于两个政策的转向。一是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科研体制的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这使得商业化育种的理念在全行业深入人心,同时企业与科研单位有了明确的分工,即企业搞产品研究、国有科研单位搞基础研究。二是随着杂交水稻技术的全球化,国家逐步、有序放开两系杂交稻技术,有利于推动更多种企“走出去”。
近年来,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趋势凸显,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自给自足转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种植大户对于差异化的、高性价比的种子的需求越来越高。“有了差异化的需求、个性化的种子,企业才能不搞价格战。”施亮告诉记者,在国际上农作物种子行业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和消费属性,周期属性较弱,而在国内恰好相反,整个中国市场充斥着同质化的产品,尽管登海605、隆平206、Y两优1号等高端、个性化的品种在去库存周期内仍然表现优异,却因市场份额占比较小无法左右种子行业的景气走向。
同质化产品的竞争力在于价格,而价格战则导致产能扩张与收缩,进而引发全行业产品价格周期波动。“行业里惯性认为种业做不大、强周期、不挣钱,看到的都是过去10年的种业报表,而过去10年是种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行业属性被旧体制扭曲,所以其表现并不能反映行业发展趋势。”施亮认为,行业龙头正是认识到这个趋势才展开“逆周期操作”的。
专业公司成长快,行业发展的生态就更好
并购不仅是一种实力,更是一种能力,这是采访中施亮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他认为,企业在并购中展现的是实力,但并购只是兼并重组的第一步,企业的并购能力如何,会在投后管理中得以体现。
近3年来,在兼并重组带动下,我国种企数量从8700多家降至5000多家,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并购仍处于“有钱就是任性”的阶段,资本市场追逐的更多是政策利好,而不是产业抱负。这样的兼并重组,对行业发展来说是利是弊?
“对投资人而言,并购一定会有成败,但从产业发展的长期视角看,所有的并购都是成功的。”施亮说,一次并购对一个企业来说可能不成功,但对产业生态的发展却是有利的,因为所有的并购都会让行业不平静,而只有不平静才能激发企业之间你追我赶的活力,才能推动产业生态的建立。“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全社会应该对种业投资者包容,不能苛求每个企业都成功,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他说。
相比一个公司的成败,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是行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施亮认为,产业链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佳的效果,因此包括种业在内的产业发展路径必然是从内循环向外循环转变,最终实现内外节点无缝对接。“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专业公司成长快,行业发展的生态也就越好。”施亮预测,未来,大企业真正要做的是产业链上核心环节的研发。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事事亲力亲为,实际上是产业链上专业化公司发展不充分的一种表现,而专业化公司发展得不充分,又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投资。施亮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是政策重点,但当国内种业发展到后半程的时候,扶持政策应该从扶持大企业转到扶持产业生态上来。“种业强国无法简单依靠几个大企业撑起来,而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发展生态,所以政府作为组织者,应该让更多投资者更充分地接触产业,让产业信息更加透明化。”施亮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