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从“透明计算”事件谈学术批评

  • 发布时间:2015-02-04 01:30:4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科技观察家

  “透明计算”是什么?看不懂。张尧学该不该拿奖?没主意。我只能说,科学界的是非论断,外行人无从置喙,只能听行家的。

  “透明计算”拿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舆论大哗。与此相对的是:同行们没哗,不说好也不说坏。

  1月31日刊发的一篇媒体文章,迄今为止最详尽地采访了反方观点,而文章里几位质疑者,全部是匿名;另外,尽管科技部奖励办表示他们如接实名举报会调查,但还没收到实名举报;代表同行声音的中国计算机学会,发了一篇让人联想的呼吁改革政府奖励制度的建议,却随后撤下,并声明与2014年授奖无关。

  从以上事实可见,虽然网上的匿名批评者群情激愤,不匿名的计算机专家们却鸦雀无声,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内行们不觉得透明计算获奖有不妥;第二,有内行质疑,但不想他的意见被大家看到。无论如何,学术团体没有质疑张尧学。

  既然同行们没意见,我们凭什么质疑张尧学?

  说同行们没意见,可能有人不同意——很多网上的文章,就列出各种专业材料分析透明计算不配拿奖。问题是:匿名发表的内容是否算一种值得认真考虑的学术讨论?我认为,如果是学术问题,比如透明计算是怎样一回事、创新点何在,那即使是匿名,也是学术讨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外行去理解。

  但有些涉及他人名誉的论题,所有人应极端慎重地对待。因此,公正的旁观者应该反对匿名的负面评论。匿名的负面评论,听上去再有说服力,万一是误伤,那损伤是不可逆的,也找不到人负责。公正的学术批评,应该消除这种可能性。

  即使“疑点”再多,比如被质疑者的文章没几个人引用、他多年来一直在当官、他的代码看上去跟别人雷同,但这些只是疑点,不是定论,万一实际状况并非质疑者所想的那样呢?

  涉及伤害他人名誉的事情,即使谁有他认为铁一样的证据,也应通过合法的途径,递交给一个公认具备权威性的公共团体去评判。而不是“先喊一嗓子,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适用于学术观点分歧,不适用于名誉疑案。

  如果有评论者认为,他找不到可以信赖的评议机构去递交质疑,我支持他去分析和批评这种状况,这也是一种珍贵的学术批评。但这不等于评论者可以此为由,宣布自己有权把攸关他人名誉的负面帖子,扔进一个匿名的、可快速复制传播的、发言者不准备为其言论负责的评论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