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新政能否催生产业“新基因”
- 发布时间:2015-02-03 00:32:3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日前,《黑龙江省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下发执行,方案中提到,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4800元,即每市斤2.4元。这标志着连续实行了7年的国家大豆临储政策宣告结束。
所谓目标价格政策,就是在市场形成的农产品价格基础上,释放价格信号引导市场预期,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
根据政策,试点阶段大豆目标价格每年确定一次,以便根据试点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目标价格在大豆播种前公布,以向农民和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安排农业生产。政策范围涉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而与目标价格对应的市场价格主要为采价期内黑龙江省大豆平均收购价格,由国家统一监测确定。
国家临储政策取消
此次目标价格政策的出台,广被关注的原因不仅是新政标志着此前已经连续实行7年的大豆国家临储政策已取消,同时,也被看做是我国粮食政策的一次“中等规模”调整。
临时收储,这种被决策部门看做是救急的粮食政策,广被诟病几年之后,终于退出了。理由似乎与这个政策的美好愿望正好相反——连续多年的国产大豆临储收购政策,不但没有刺激农户更多地种植大豆,反而导致国产大豆产业的不断萎缩。
据了解,我国大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然而,临储政策下,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却在“政策利好”下不断萎缩:2010年6735万亩,2011年5193万亩,2012年不足4000万亩,2013年3105万亩,4年间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缩减一半。
据介绍,近几年来,由于玉米、水稻价格逐渐上涨,种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越来越高,但大豆价格却始终徘徊在每公斤4.4元左右,农民种植大豆的收益处于较低区间,远低于玉米、水稻的种植收益。由于比较收益差距逐渐拉大,大豆种植面积逐渐下降。以前在种植区大豆随处可见,现在已经是零星分布了。
黑龙江金泉集团董事长金海龙认为,以前大豆临储政策看似帮助农民解决了卖豆难问题,但政策执行过程的链条复杂,农民得到的实惠有限。业内人士普遍的观点是,好政策,但没有被农民认可。“大豆价格本身就不高,效益始终不大,国家虽然出台托市价格,但对农民而言,大都是把大豆直接卖给粮贩子,很多大豆实际销售价格并没有达到临储价。”金海龙认为,大豆临储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有形之手指向更明
从2010年6735万亩到2013年的3105万亩,4年间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缩减一半,2014年初公布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政策,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滑的局面得到了控制,种植面积达3304万亩。此次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落地”,给豆农增强了信心。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陆续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2004年全面放开了粮食市场和价格。2007年以来,先后对主产区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国内粮食价格稳步上升,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持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民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为稳定物价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近两年来,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走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却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高位运行,国内价格由以往低于国际市场转为高于进口成本。
这种背景下,实施直接价格支持政策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产业链长、受国际市场影响大的棉花、大豆等矛盾突出。由于国内价格大幅高于进口成本,市场主体不愿入市收购,国家收储压力急剧增加,上下游价格关系扭曲,市场活力减弱,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
正因为如此,黑龙江省开展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就是国家意在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目的就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黑龙江区域经济学会会长王朗玲认为,此次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目标就是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让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有利于恢复国内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专业人士也指出,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也会对种植者带来挑战。如临时收储期间,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可以直接卖给国家,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但在新的形势下,这些农产品种植户需要直接面向市场,自行寻找下游用户并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专家认为,此次实施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能有效遏制黑龙江大豆面积下跌的趋势,效果会在明后年显现,有利于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阳光没有照到加工企业
理论上说,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保证了农民的收益,又通过政府有形之手保障了长期以来压在大豆产业头上的粮价挤压的加工企业利润,然而,豆农开心的同时,黑龙江的大豆产业依旧哀鸿遍野,原因很简单,虽然有了补贴,但市场上的大豆价格却依然走低。目前,黑龙江市场大豆价格一般在每吨4060元左右。
豆农卖粮的积极性有了,加工企业的积极性却依旧低迷。来自黑龙江省工信委的消息说,今冬,全省的油脂企业开工率仅一成。而根据市场人士观察,这种局面,在黑龙江,已经成为了常态。从2009年开始,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持续下跌,期间,虽然国家采取了不同补贴政策,然而,加工企业纷纷退出的局面却不断加剧。根据黑龙江省工商联此前统计,从2009年开始,黑龙江省的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一成。期间,政府虽然出台过相关加工企业补贴政策,但是,因为政策执行难度以及透明度问题,并没有对行业的发展起到预想效果。
尽管,今年黑龙江省大豆从开秤价格每吨4600元降至每吨4060元,然而在原料不断走低的情况下企业依然缺乏入市的热情,原因何在?
“省内大豆价格不断在走低,可是还没低过进口大豆。”此前,已经将旗下一家大型加工企业退出的金泉集团董事长金海龙认为,作为大豆的主产区,尽管目前黑龙江豆价每吨4060元,而沿海销区进口大豆每吨3400元。“原料产区价格反而比销区高,而加工出来的产品却要同台竞争,省内油脂厂显然竞争不过沿海加工企业。”
产业重振需要新基因
据介绍,目前我国自产大豆1500万吨,然而,我国每年大豆需求量为4500万-6000万吨,每年市场需求的将近70%需要进口,显然,国内大豆的价格主导权,已经很弱。虽然黑龙江的大豆依然以非转基因为营销切入点,但是,大豆加工的产品不仅仅是食用油,对于豆粕等工业、养殖业需求品,非转基因的概念并不是卖点。价格因素,是如今中国大豆产品市场上最根本、最直接的砝码。而这,恰恰是黑龙江为代表的国产大豆最致命的“硬伤”。
据悉,根据2014年度收获季国际粮油市场价格,进口大豆开秤时价格为每吨3700元,如今又降低了300元。受低价刺激,我国沿海大豆加工厂增量采购特征明显,而根据市场规律,国际市场供应量的增加,必将抑制新一年整体市场的价格和供应。这意味着,2015年黑龙江为代表的国产大豆,还将面临价格高于进口大豆的压力,这一消息对于龙江的大豆加工企业来说,恐怕无异于雪上加霜。
面对进口大豆的价格,国产大豆除了靠祭出非转基因这个牌,便再也没有了其他优势。单纯价格一项,以黑龙江大豆为原料的本地加工企业,就无法在市场上与进口大豆原料加工企业比拼。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阳光,并没有照到加工企业身上。国产大豆业的重振,一直是黑龙江大豆协会等这样的机构为代表的广大业内人士的愿望,然后,实现这个目标,恐怕还需要新鲜基因的注入。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