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历史上的几桩冤案
- 发布时间:2015-01-28 08:31:54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好戏尚未开锣,眼镜先碎了一地。今年初,奥斯卡公布了今年的最佳外语片5强,《冬眠》《妈咪》《两天一夜》均已出局,除了刚刚夺得金球奖的《利维坦》外,其他4部冷到冻脸。影迷们不禁诧异,在这个全球口味普遍偏重的年代,怎么奥斯卡反倒越来越清淡了?
其实,相比奥斯卡的其他奖项,最佳外语片一直都是最具悬念的,之前风头再劲的大师作品也可能被秒杀。
《水中刀》败给《八部半》
1962年,29岁的罗曼·波兰斯基拍出了人生第一部长片《水中刀》。电影讲述了一对度假的夫妇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搭便车的学生。影片用阴冷的语调讲述了3个之间的猜疑、对抗和妥协,并借此隐喻社会畸形与人性阴暗的媾和。影片上映之后好评如潮,并顺利杀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5强。然而,费里尼执导的《八部半》实在是太出色了,光影、图像和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似梦一般轻灵醉人的氛围,好像教科书一样阐释和传递了电影的独有魅力。
发出类似叹息的还有1981年法国新浪潮主将特吕佛的《最后一班地铁》,最终败在《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面前。
《中央车站》败给《美丽人生》
此类情况在1999年再度上演。沃尔特塞勒斯执导的《中央车站》讲述了一位世俗的妇人与一个在车站失去母亲的小男孩结伴上路寻找父亲的故事。影片着重描写了二人心灵间的相互依偎,同时通过两个人一路上的经历折射出巴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片情感饱满、叙事流畅,放在其他年份,大奖非它莫属。但它偏偏就遇上了情感更具爆发力的《美丽人生》。片中罗伯特·贝尼尼扮演的父亲被德军带走时回头对儿子做的那个鬼脸,不知击碎了多少人的心。含蓄隐忍的《中央车站》只剩下坐在台下鼓掌的份儿。但其实多年以后,人们或许淡忘了前者对于父子亲情的浓烈渲染,被谈论更多的反倒是后者关于陌生温情的娓娓道来。
《焦土之城》败给《更美好的世界》
奥斯卡向来有着属于自己的政治立场,没踹到命门上的片子,拍得再好也难免沦为路人甲。比如反战一直都是各国电影偏好的主题,但是怎么反就成了学问。奥斯卡的答案是:有原则地反,有节制地反。
丹尼斯·维纶纽瓦的《焦土之城》代表加拿大冲进了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5强。这部有着俄狄浦斯式悲剧情怀和史诗格局的作品令人意外地输给了节奏平缓的丹麦影片《更美好的世界》。前者在虚拟的时空里设置了两个对抗的部族,虽然没点名,但人人都能看出是在影射西方文明与穆斯林世界的冲突。影片通过一对兄妹对单身母亲坚守一生的秘密的探寻,揭开了战争带给个体的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深处的隐痛。究其失利原因,口味过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影片从人性的角度给予战祸双方同等的谅解,恐怕才是奥斯卡不能认同的价值偏离。(文/任凡)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