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闽宁镇:见证 18年“牵手”扶贫路

  • 发布时间:2015-01-23 03:31:27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申保珍崔丽

  2014年12月初,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第18次联席会议召开。与过去17次联席会议不同的是,本年度新签署的最大投资项目——莆田国家级天然气战略储备基地项目,是由宁夏当地企业“哈纳斯集团”在福建投资的,打破了大额项目往往是由福建企业投往宁夏的“传统”,为闽宁两省区的互助合作掀开了新的一页。

  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作为起点,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闽宁(福建、宁夏的简称)携手从单向扶贫到互利共赢的18载艰辛路。如今,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4.4万多祖祖辈辈生活在宁南“西海固”贫困山区的农民走出大山,通过移民搬迁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人均纯收入由建镇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4年的近9000元。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汇聚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扶贫攻坚的壮丽画卷,创造了我国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闽宁镇,成为这幅画卷中的点睛之笔。

  闽宁协作扶贫解困,18载帮扶贫困群众得实惠——

  戈壁滩上建起移民新城

  冬日的暖阳照耀着闽宁镇这座兼具闽南风情和回族风格的特色小镇,一座座崭新的移民新居整齐排列,学校、卫生室、商店、广场……城市该有的,这里一样不少。永宁县县长李润军告诉记者:“你根本想象不到18年前这里的情景,那时的闽宁镇叫玉泉营,一片戈壁荒滩。天上没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探索解决宁南“西海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宁夏自治区决定组织异地搬迁,先后在这片戈壁滩上建立了西吉县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和海原县玉海经济开发区两处移民聚居区。为了美好生活的梦想,西海固地区急于摆脱贫困的农民北上移民到这里。

  1996年夏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福建省第一时间成立了由19个省直机关为成员单位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当年11月,宁夏代表团从寒风凛冽的塞上来到风光秀丽的榕城,参加闽宁两省区召开的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此,闽宁两省区跨山越海,携手相牵。

  1997年4月,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福建省连续三年每年从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双方议定的扶贫协作项目,共同建设“闽宁村”。同年7月,闽宁村在玉泉营奠基,福建省委领导专门发来贺信,移民们的好日子从此起步。

  第一批从西吉县搬迁来的8000移民,在这块土地上艰难创业,挖地坑、住窝棚,盖房打井、筛土平田。扬水站建成了,戈壁滩上长出了粮食,农民有了收成。1999年,闽宁村与玉海经济开发区合并为闽宁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照明电拉上了,道路修通了,学校建好了,移民们种葡萄、养牛羊,收入增加了。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宁夏扶贫开发的决策者将闽宁经济开发区移交永宁县管辖。次年,闽宁镇应运而生,闽宁扶贫协作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年一度的“省级联席会议”,在两省区形成了协商、推进、监督机制,使每年签订的协作项目都能与宁夏发展大局紧紧相扣,按照“宁夏所需,福建所能”,既雪中送炭又互惠双赢;“市县结队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等机制,使福建的人才、资金、科技、经验、市场要素等植入宁夏“肌体”,形成造血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18年来,两地扶贫协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一个由各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企业、社会团体、民间参与的帮扶格局日益清晰。

  坚持产业扶贫,项目示范带动——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过去想都不敢想”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移民富裕起来是关键。”永宁县委书记钱克孝说,“为了使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18年来永宁县坚持产业扶贫、项目带动、科技培训、劳务输出,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等对口扶贫协作战略,让闽宁镇年年大变样。”

  林月婵和周侗,一个是福建扶贫干部,一个是西吉山村移民,因为脱贫致富,因为种植蘑菇,在闽宁镇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交集。“刚种蘑菇时,林月婵每天至少来一次大棚,指导俺们打药、喷水。蘑菇还未出棚呢,林月婵带领福建干部就帮着四处联系销路。”提及福建援助宁夏一事,聊起林月婵,福宁村村民周侗言语之间充满了感恩。

  菌草产业是福建对口扶贫技术援助的重要成果。1998年以来,福建省每年向闽宁镇派驻菌草种植技术人员,示范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5200余名农民得到培训,带动了100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建成闽宁菌草循环经济科技生态园1个,闽宁协作菌草技术扶贫试验示范培训暨制种中心1处,累计建成双孢菇种植大棚1200余栋。

  光有两地政府的帮扶还不够,闽商们也来了,栖息在不同产业链的顶端,颠覆着“西海固”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成为推动闽宁镇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借着闽宁扶贫协作的东风,福建商人陈德启于2007年来到宁夏寻找商机。当他踏上闽宁镇这块土地时,被宁夏各级政府招商亲商的优惠政策,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所感染和打动。地处贺兰山东麓的闽宁镇,是世界上最适宜酿酒葡萄种植的区域之一。凭借多年商海打拼的经验,陈德启断定,自己人生再次创业的机遇来了。他放下了东南沿海的房地产,成立了宁夏德龙公司,立志后半生在贺兰山下种葡萄。目前,宁夏德龙公司已完成投资7亿元,种植葡萄3万亩,建成酒庄1座,吸纳就业2500人。在这里打工的农民说:“福建的企业到闽宁镇,给我们这些移民带来了希望,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收入有了来源,能从土里刨食的农民变成领工资的工人,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18年来,6万福建人先后奔赴宁夏对口支援,兴办十几个产业,更有3万闽商定居宁夏,以产业项目帮扶为重点,扶持当地优势特色农业,大力促进了宁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当地特色种养业发展成效明显,其中马铃薯、硒砂瓜、菌草、葡萄等特色产业不断增产增收。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从单向扶贫走向互利双赢——

  “只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谋上个好光阴”

  武河村党支部副书记薛选军的梦想与一张高效农业的发展蓝图紧密相连。“俺们村1000多户人家,都是西吉县移民。搬到川区种水浇地只解决了温饱,离富裕还差一大截。县领导开会说,福建省对口帮扶咱,出钱出力。在扶贫开发搭建的舞台上,只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谋上个好光阴。”坚信土里生金的薛选军,决心扛起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的大旗。

  薛选军领着村里10多名党员带头种植葡萄。这份执著,让葡萄在武河村生根,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0多亩扩大到6000多亩,涉及全村80%的农户。武河村的酿酒葡萄打出了名气,成为张裕集团的原料采购基地,村民每年稳赚400多万元,700多户移民有了小轿车。

  回族群众占闽宁镇总人口的83%,家家户户有养殖牛羊的传统,在政策驱动下,养殖业从庭院圈舍起步,逐步走上“公司+基地+农户”规模化的路子。在原隆村宁夏壹泰牧业养殖场里,6000余头肉牛悠闲地晒着暖阳吃着草料,移民白岩刚说:“养殖场里托管着我家的一头牛,我家每年能分到2000元红利。我们老两口一年在养殖场打工还能挣六七万元呢。”今年,闽宁镇通过调查摸底并张榜公示,确定了1186户贫困户。政府投资为这些贫困户每户购买了1头肉牛,由壹泰牧业托管,每户每年分得2000元利润。“连续分三年红,大多数贫困户收入就能超过人均2300元贫困线,脱贫销号。”壹泰牧业董事长刘宏财告诉记者。

  肩负起闽宁两省区特殊的发展使命,仅有种植和养殖还远远不够。闽宁镇未来的发展路径在哪里?钱克孝介绍:“依照高起点、开放式、开发式、造血型的扶贫开发要求,按照‘种葡萄、养黄牛、育菌草、抓劳务、建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建立产业扶贫‘造血’机制上实现新突破,2013年,我们决定在闽宁镇建设‘闽宁产业城’。产业城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轻工纺织业、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和葡萄酒及配套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闽宁镇协作扶贫产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1.6亿元,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的建设目标,园区已有5家企业入驻。”

  “这两年,我们镇培育了近千名技术工,焊工、瓦工、木匠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下一步我们希望这些走出去的技术工人能够把观念、技术、市场带回来在镇上创业。”闽宁镇党委书记钱冬说。闽宁镇建成宁夏生态移民创业就业培训中心,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万人次以上,培育成立了8家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以上。

  18年来,闽宁协作已经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互利共赢的新阶段;推进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自我发展的力量在宁夏这片热土上强劲生长。

  扶贫协作转型升级,新丝路上同牵手——

  共筑全面小康梦

  永宁三沙源,这个面积2.2万亩的沙漠,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治沙经历。如今这里绿意盎然,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正拔地而起。永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志鑫介绍:“我们紧紧抓住地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机遇,三沙源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充分利用当地沙漠景观、沙漠湿地的自然资源以及较为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旨在打造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内陆开放型国际度假目的地、中国西北生态文化型旅游度假区和中国西北新型城乡统筹产城一体示范区。”

  近年来,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充分利用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机遇,闽宁合作跃上新台阶,从单向扶贫转向共赢发展。

  走进原隆村,一排排瓦房整齐排列,房顶上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路边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如今,这里的农户观念变了,钱袋子鼓了,心情舒畅了。去年从隆德县搬到这里的原隆村党支部副书记海国宝说起今昔变化,十分感慨:“山区的生活苦焦得很。村里缺水,窖水不够吃,一年也洗不上一次澡。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四季的主食就是土豆,温饱都解决不了,只能‘等、靠、要’。搬到了这里,做梦都想不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喝上甘甜的自来水,每天能洗上热水澡。我们找到了致富的路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有决心奔小康!”

  移民的幸福所在,不仅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还包括他们正在享受的“零距离”一站式服务。原隆村民生服务全程代办点,将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生服务、养老保险、低保申办、粮食补贴等20多项内容列入受理范围。村民只需向代办点提出申请,提供有关材料,均予以代理。

  如何实现移民们的小康梦?汇聚各方智慧的《闽宁镇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庄点布局等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近年来全镇投资2.3亿元,完成小城镇一期建设,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公路“村村通”;镇上先后完成了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学等新建和配套设施改造工程;6个行政村均设立了民生服务全程代办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和97%以上……社会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让百姓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闽宁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闽宁两省区共同开发建设,闽宁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镇村经济总量由1997年的135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约6.6亿元。”钱克孝说,“我们的目标是把闽宁镇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样板镇、闽宁对口协作的示范镇、群众生活富裕的宜居镇、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镇。”

  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宁夏已相继“孵化”出140多个闽宁示范村,20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移民们的小康梦想,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18年间,闽宁协作,犹如一辆快车,载着“西海固”移民驶向幸福,让更多身在大山中的群众,看到了迈向幸福生活的希望……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