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企业难以走出亏损困境
- 发布时间:2015-01-18 19:30:50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4年以来,我国丝绸企业持续亏损,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的浙江省蚕桑企业亏损最为严重。业内人士认为,综合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等因素造成了我国蚕桑企业持续亏损。
据浙江省丝绸协会对全省87家丝绸企业的财务情况统计,2014年1~11月87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3.3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48.85亿元,其中33家企业亏损,亏损率达37.93%。盈亏相抵,盈利90226.2万元。11月,浙江省缫丝企业累计利润额继续出现亏损,亏损率达73.33%,亏损额同比大幅上升;绢纺企业累计利润额同比有较大幅度提高;织造企业、印染企业、其他企业累计利润额同比有所下降;服装企业累计利润额同比略有上升。
业内人士表示,2014年前11个月的亏损是在上半年亏损的基础上延续的。2014年上半年浙江省丝绸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18亿元,37家企业亏损,亏损率达42.53%。下半年丝绸企业发展形势依旧不乐观。浙江省丝绸协会秘书长王伟表示,2014年浙江省丝绸行业经济运行持续低迷,丝价全年一路走低,缫丝、丝织业困难加剧,蚕丝被行业产量下降、效益下降,丝绸出口金额出现两位数下降,出口数量仅为最高年份的一半,丝绸行业困难形势短期难以扭转。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我国蚕种饲养量与蚕茧量均已连续6年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继连续6年萎缩之后,2013年,我国春蚕生产仍呈缩减态势,其中春蚕饲养量、生产蚕茧分别减少一成以上,加上春蚕茧收购价大幅下跌,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被进一步挫伤。
有业内人士表示,综合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等因素使得我国蚕桑企业持续亏损。与茶叶、水果等相比,土地产出率和比较效益极为低下,导致蚕桑业在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我国蚕桑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方式传统。与其他产业相比,蚕桑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且多以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受科研体制改革影响以及蚕桑产业特点的制约,我国蚕桑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科研人员流失,可供推广应用的实用型新成果极为缺乏。此外,蚕茧收购机制不规范,市场化程度低,人为压价无序竞争,农、工、贸利益长期分割,使蚕茧的优质优价无法体现。
对此,分析人士建议,未来,我国在加大蚕桑产业财政扶持力度和加强种业体系建设的同时,要制定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保护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以推动区域内蚕业经济发展。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刘叶琳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