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起底“卖奶难”:散户模式不敌一体化经营

  • 发布时间:2015-01-16 07:57: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国内奶业正被阴霾笼罩,由于奶卖不出去,很多奶农不得不倒奶。惠州奶农老陈(化名)拥有600多头奶牛,这些奶牛每天产奶量达5吨,为了将这些奶卖出去,他每天一大早就开着面包车向甜品店、咖啡店、鲜奶吧等推销,但即便如此,他每天只能卖出1吨奶,剩下的4吨则不得不倒掉。

  老陈只是众多奶农的一个缩影。针对“卖奶难”,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了进口奶,认为是进口奶低价倾销造成的。进口奶或许真是中国奶业的搅局者,但乳业专家指出,奶农倒奶现象的背后还有很多深层次原因,其折射出了中国奶业困局,这一现象的产生是进口奶过多、乳企竞相走高端以及养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在多方努力下,奶农倒奶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是任重道远。

  原因一

  缺少喷粉设备

  根据广东省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邱勇胜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省奶牛的存栏量共有约5万头,其中温氏、风行、晨光、燕塘等大型的规模养殖场占了六成,而剩下的四成基本是500头以下规模的中小型奶场、散户奶农,分布在广州、珠海、惠州博罗、佛山三水、清远等地。

  2015年元旦刚过,在佛山、广州番禺和惠州等地都出现奶农倒奶与卖牛的现象。“以前在每一年的年底就能找到企业收来年所生产的鲜奶,但是今年过了元旦企业就不来收奶了。”有奶农表示,生奶挤出来后被存放在奶罐里,但没人来收,只能把奶罐里的旧奶倒掉,给新挤出来的生奶腾位置。

  “广东还有8-10户奶农在倒奶,大部分奶农的奶都找到了出路。”1月14日,广东奶协顾问王丁棉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其中还在倒奶的奶农以惠州的居多,佛山、珠海也分别有几户。不过,王丁棉透露,目前广州市所有的奶农都有企业来收奶了,收购价大概分为三个等级,拥有1000头牛以上的大牧场,收购价在每吨5800元左右;存栏量在300头到500头的中型牧场,收购价为每吨5500元;至于100头以内的散户,收购价为每吨5200元-5500元。

  王丁棉表示,燕塘和风行原本都不太想收奶,但现在都在按照原计划收。“企业收了奶以后,也有压力。”王丁棉表示,几年前广东还有1-2个厂有喷粉生产线,可以将牛奶加工成粉储存起来,但现在连一条生产线都没有了。“如果广东有一条喷粉生产线,就能解决卖奶难的问题。鲜奶可以先喷成粉存起来,不用倒掉。这反映出了乳品行业加工能力配置问题,没有考虑到应急。”

  原因二

  乳企为走高端,不愿收散户奶

  针对此次奶农倒奶事件,很多人将其定性为奶源过剩,但王丁棉认为这是不对的。其实,我国还是缺奶的,卖奶难主要是因为企业不收。

  国内一家大型乳企相关人士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用的大部分都是自己养殖基地的奶,很少收购散户的奶,主要原因是散户的奶质量没有保证。据了解,现在大的乳企收购鲜奶后一般是直接做液态奶,而不是加工成大包粉,因此对奶品要求较高。

  “现在乳企都竞相做高端产品,很多中低端产品已经不做了,比如250ml的常温奶,减量很多。”王丁棉表示,乳企不收散户的奶,和其转变产品策略有关,以前做中低端产品要用很多鲜奶,而现在做高端产品,用量很少,不再需要那么多奶源。

  王丁棉还指出,卖奶难,还和2010年时大量中小乳企出局有关。2008年时,全国共有2000多家乳品企业,到2010年进行申报时,由于要求很严,只有1200家企业敢申报,申报通过的只有670多家,现在还有650家。“这些被淘汰的乳企规模小,本来刚好对应收购散户的奶,不像大的企业,大鸡不吃小米。”

  而据上述乳企人士透露,为应对此前出现的“奶荒”困局,国内乳业巨头加大“走出去”力度,把常温奶高端产品的奶源更多转移到了海外。据了解,在2012年开始,由于奶牛散养户大量退出,但是规模化牧场未能填补缺口,全国奶牛存栏量大幅减少,“奶荒”严重,原奶收购价格直线攀升。至2014年初,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攀升到每公斤4.27元左右,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与2009年的低谷相比将近翻了一倍。

  王丁棉指出,奶业的产品结构要进行调整,以拉动生奶销售,比如加大酸牛奶和巴氏奶的生产比重,因为这两种奶都是直接用生奶做。对收购生鲜奶的企业,可以实行公告制度,每半年公告一次,看使用了多少本地的奶源。

  原因三

  进口奶激增,挤压空间

  2014年,在全球奶价疲弱的背景下,低价进口乳制品开始不断冲击国内市场。国内生鲜乳平均价格自2014年春节过后迎来拐点,进入下滑区间。从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兰进口奶粉价格从42000元/吨跌到21000元/吨,还原成牛奶后的成本约在2.2元/公斤至2.5元/公斤,远远低于目前国内3.5元/公斤到4.5元/公斤的原奶收购价。

  而当更加低廉的进口奶源价格持续下跌,如同抛出了“橄榄枝”,加工企业自然“变心”,抛弃了国内奶源。“由于进口原料质优价廉,企业大量使用,替代国内原奶,引起上下游产业矛盾进一步加深。”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进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约1350万吨-1400万吨,占全国用奶需求量的三分之一,按照国内泌乳奶牛平均单产6吨,进口乳品折算原奶相当于230万头泌乳奶牛年产量。

  宋亮表示,2013年以前国内的酸奶很少出现由奶粉加工成的“复原乳”,大多由生鲜乳做成;而现在进口奶源激增,国内多家公司都改变工艺,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大包粉一些做成复原乳,另一些生产大量的酸奶类饮品、含乳饮料,企业对国产奶源的依赖度大幅下降。

  记者调查发现,奶农倒奶卖牛事件并非今时今日才出现。作为国内原料奶粉主要生产基地的东北三省,早在2012年便出现了这一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随着近年来进口乳企的大量进驻,国内乳企受到了很大冲击,而且原料奶粉价格上的劣势,更使国内奶企无法与进口奶企竞争。

  数据显示,2014年1-6月,我国进口了大包装原料奶粉68.2万吨,预计全年140万吨。在王丁棉看来,进口原料奶粉便宜,国内企业不愿买国产奶粉,是导致“国产奶粉企业亏损,奶粉卖不出去,企业不再收奶,奶农就只能杀牛”的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

  “进口奶粉不能过多,最好减少一半。”王丁棉表示,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奖励机制,鼓励乳企多使用国内奶源。不过,他对于进口奶低价倾销的说法却不认同。“我们不能埋怨进口奶价格低,这并非针对中国市场,英国、新西兰等的鲜奶收购价不到2元/公斤,比我们还低。”

  原因四

  养殖模式不合理

  对于此次倒奶事件,有业内人士指出,表面上看是进口奶激增导致市场大幅波动,而深层次去看,却是我国奶业“养殖的矮子,进口的巨人”的写照。

  王丁棉认为,倒奶悲剧有两大主要因素:一是全球奶业危机的大背景;另一个则是“奶牛小区”这样的散户模式本身问题。“产业发展模式、经营模式形无定式,从过去的每家每户3-5头散养,到公司+农户,再到奶农社,之后变成养殖小区、万头牧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南方的家庭规模牧场模式,则得不到推广。”

  宋亮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养殖与加工环节没有形成稳固合作共赢关系,加上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及散养为主,市场议价能力弱,所以双方此消彼长的利益博弈矛盾一直存在。在宋亮看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构建现代化奶源基地,围绕奶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加快奶牛养殖产业组织模式升级,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加快上下游产业建立“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一体化合作关系。

  “过去中国奶牛养殖业以散养为主的模式和体系正在逐步被打破,国内奶牛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宋亮表示,目前市场已经与国际基本完全对接,但国内还没有足够的措施来保护散户以及小规模养殖企业的利益。与此同时,国内大型乳企近年来纷纷加大自建牧场的投入力度,也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此外,在一系列乳品新规出台的背景下,部分中小养殖户所供产品的质量也难以达标,三大因素共同导致了倒奶现象的发生。

  有专家指出,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因为便宜,国内乳品企业更多使用进口乳粉做原料,减少使用国内奶源,导致一些奶农有奶卖不出去,不得不杀牛、卖牛。”王丁棉表示,养成一头能产奶的奶牛大概需要2-3年时间,届时一旦奶源不够,奶牛又没长大,或会出现又一次“奶荒”。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