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青岛高层次建设新农村

  • 发布时间:2015-01-16 02:30:4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2014年年底,迎着冬日寒风,记者走进山东青岛莱西市姜山镇垛埠村,处处能感受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宽敞干净;道路两旁松柏挺立,柿树成行;垃圾桶不远一组,排列街道两旁;文体广场、卫生室、幼儿园、老年中心、污水处理等设施全部配套。

  青岛市农委主任由翠玉介绍:“2011年以来青岛围绕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以‘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战略为指导,推进更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科学谋划和实施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近几年,青岛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机制为根本,实施了治理农村垃圾、农村污水、农业污染,农村规模化供水、镇街通暖气天然气,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社区产业园区、特色村庄等“十项工程”,推动更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迈向以“新五化”和“三并轨”为标志的新阶段。

  乡村建设呈现“新五化”发展态势

  在胶州市李哥庄镇纪家庄村,支部书记王兴迁介绍,2012年以来,利用干部联村、企业包村等优势,引导村民出力、企业出资和社会捐款,争取扶持资金720万元;新建了1处污水处理站,实施了改厕改厨和雨污分流,解决了污水处理问题;建设和完善了休闲文体广场、文化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

  2007年青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伊始,实施了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主的“五化”建设,到2011年多数村庄实现了“五化”目标。现在,人们通常将那时的“五化”称为“老五化”。

  尽管农村实现了“老五化”,但是青岛的决策者依然感到城乡差距很大。在农村基础设施上,做饭难有燃气,冬季没有暖气;洗澡难有热水,厕所没有下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在公共服务上,农民大事小事都要往镇上跑,到镇上还难找到人。在社会保障上,城镇居民比农民高出不少。

  青岛市委农工办主任窦宗君说,在实现“老五化”基础上,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2014年初又制定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现在,青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已经呈现出了“新五化”发展态势。所谓“新五化”,就是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无害化、引水供水规模化、休闲娱乐广场化、管理服务社区化。

  为了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青岛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和《奖补办法》。以政府投入为主,探索建立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市里连续3年每年安排1亿元,按每户每年补贴60~80元的标准,探索了农村垃圾处理“3+X”模式,即“区市统筹、镇街监管、村居收集+市场化运作”一体化机制,目前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覆盖已达90%,2015年实现全覆盖。

  为了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无害化,启动了80多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总投资达12.7亿元,增加农村污水日处理能力2300立方米;探索了延伸镇街污水处理管网、推广小型高效污水处理设备、村庄改水改厕等处理方式。

  为了推进农村饮水供水规模化,青岛将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列入了2014年“市办实事”,实施了23个项目,投资达5.3亿元,到2014年底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达85%。

  为了推进休闲娱乐广场化,青岛整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乡村文明行动”、“一事一议”等项目,探索了“财政奖补、项目主体、村级主导、企业助力、社会捐助”投入机制,2014年累计投入11亿元,建成文体广场1089处,覆盖村庄达50%。

  为了推进管理服务社区化,实现综合性、一站式服务,青岛明确,建设一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市里补贴200万元。目前,新建改建社区服务中心1034个,覆盖村庄5416个,村庄覆盖率达90%。

  用新型农村社区打造城乡统筹新节点

  黄岛区藏南镇长阡沟村地处远郊山区,集体经济较差。2013年6月,青岛隆海集团按照“两区同建”要求,规划建设了长阡沟社区。燃气管道、集中供暖、污水处理、社区中心、文体广场、商业中心等设施全部配套;农民用宅基地和4间平房,可换90平方米70年产权的楼房;旧村搬迁腾出的用地指标,由隆海集团建设藏马山国际旅游园区。

  青岛市农委社区处处长王东岳说,2011年以来青岛坚持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节点,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力打造升级版新农村。

  坚持高起点规划,用规划引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青岛制定了《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导则》、《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则》,实现了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规合一”;同时,编制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综合交通等规划,实现了“多规联动”,全面提升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优秀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给予奖补,带动全市农村社区规划投入达9000万元,吸引了67个拥有国家甲级资质的设计机构和5家国外设计机构参与农村社区规划编制。

  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类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按照发展“中心村、整治一般村、保护特色村”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互促共进的“三个一批”格局。

  集聚改造一批。在城郊区、功能区和镇街驻地,建设集聚类社区,着力打造万人社区。目前,已开工建设集聚类社区304个、投资680亿元,建成社区117个、农民安置房21.3万套。

  环境改善一批。对暂不具备集聚改造的社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2014年开展了以“清脏治乱、拆违植绿、美化亮化”为主的农村环境整治“三大行动”。

  特色提升一批。对历史文化名村和具有保留价值的村落,尽量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保护传统特色,传承乡村文化,培育和创建生态文明特色村。目前,已有青山渔村、凤凰村、雄崖所村3个村庄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为了提升集中居住农民的生产生活,推广了农村社区暖气、天然气、自来水入户、水治污、环卫保洁“五配套”,规划建设了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环境改善与收入提高一体推进”。目前,已建成特色产业园区700多个,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72亿元,吸纳农民就业26万人。

  “三并轨”让农民在社会保障上享受市民待遇

  在胶州市阜安街道胜利村,55岁的陈文中告诉记者:“从去年6月起俺领的养老金翻了番,一个月610元,够花了。”

  胶州市胶西镇石家河崖村村民李桂芳,去年7月因心脏病住了院。“前后花了9万多元,新农合报销了3.5万元。这个病要是搁以前,俺家就难了。”

  窦宗君介绍,对于统筹城乡居民养老、医保、低保“三项制度”,青岛制定了清晰的“并轨路线图”,力争到2016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保障“三并轨”,让农民真正享受市民保障待遇。

  可喜的是,青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已率先实现“并轨”。2010年2月,青岛启动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了市区(市)财政分担补贴机制,加大了财政补贴,实现了养老保险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2011年6月实现了全覆盖,农民养老保险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10元;到2014年10月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达297万人,待遇发放93万人。

  2014年初,青岛出台了《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加快推进医保制度的统筹整合“并轨”。对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制度”进行城乡一体化设计,参保人执行统一的医保项目和目录,包括住院、门诊大病、门诊统筹、意外伤害、长期医疗、特药特材等,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青岛城乡医保整合后,农民受益最大。农民用药报销范围由900余种统一扩大到2400余种,医疗报销限额从30万元增加到60万元;农民门诊大病病种范围统一扩大到53个,并且提高了支付标准;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享受相同的医保待遇;就医范围扩大,在市内任何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均可直接结算。

  青岛已连续4年将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列入“市办实事”,2015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40元,与城市低保标准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力争到2016年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并轨”。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