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 起 中 华 脊 梁
- 发布时间:2015-01-15 01:30:47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1954年10月,一块在广西富钟县采集到的石头,让人为之触动。
原二机部部长刘杰时任地质部副部长,他带着这块石头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拉着他的手说:“我们也要发展原子能,这是决定命运的啊。”
这块石头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块铀矿石,被称为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如今存放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它被发现后三个月,中国确定了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60年来,中国核工业从“两弹一艇”到核电建设,从国防军事战略到服务经济社会,从独立攻关探索到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走出了一条辉煌璀璨的发展道路。
“两弹一艇”铸就共和国之盾
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让世人见识到这一武器的惊人威力。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频频向中国发出了核威胁。
“中国被迫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几个政客都宣称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国防科工局二司司长、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刘永德说。
1951年,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返回祖国,带回了他的导师、著名核物理学家伊莱娜·约里奥-居里给毛泽东的口信:“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子弹。”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关于铀矿资源和原子能科学研究基本情况的汇报后,作出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中国迈出了成为新兴核大国的第一步。
接下来几年间,各项工作迅速开展,当时的苏联也与我国签订了几项援助协定。然而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政府撕毁了所有协定,撤走了专家,企图把我国核工业扼杀在摇篮里。党中央作出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以身许国!”这是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向刘杰、钱三强作出的承诺。此后16年,国际物理学界再不见“王淦昌”这个名字,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中多了一位名叫“王京”的带头人。除了他,还有于敏、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邓稼先、郭永怀等一大批在海外学有成就、甚至建立了学术声誉的科学家回到祖国,与国内研究人员一起投身于核工业,成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推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走上了完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仅两年零八个月后,又成功完成首颗氢弹空爆试验,在世界核武器国家发展竞争中创造了“中国速度”。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两弹一艇’的惊世伟业,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刘永德说,“从此共和国可以从根本上排除外族大规模入侵的情况,安心发展经济和建设。”
中国已建立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
面朝杭州湾的一座山岗,因秦始皇东巡途中驻留于此而得名“秦山”。1983年6月,秦山脚下响起机器的轰鸣声,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在此破土动工。中国核工业发展迈入新的历程。
上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核工业顺应历史潮流,由以军为主开始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1970年2月初,周恩来听取上海市工作汇报时指出:“从长远来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用电问题,要靠核电。”2月8日,我国首座核电站的自主设计工作正式启动。研究团队用时十余年,先后开展了380项科研试验项目,为其奠定了安全、科学、坚实的基础。1982年11月2日,首座核电站定点在浙江省秦山。9年后,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首次并网成功。中国大陆填补了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空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此后,中国核电斩关夺隘,一路向前。
1994年,中国大陆第二座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两台单机容量98.4万千瓦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12月,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拉开建设帷幕,至2002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四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陆续投入商业运行;2008年12月,秦山核电站的扩建工程——方家山核电站开工建设,目前,两台百万千瓦级国产化压水堆机组已并网发电……
“从自主建设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再到100万千瓦,中国核电以三级跳的方式,实现了一个个重大跨越。”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说。
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许达哲表示,我国已建立起包括铀矿地质勘探、铀矿采冶、铀纯化转化、铀浓缩、元件制造、核电、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环节的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
“一个国家要发展核电,需要整个庞大的核燃料循环体系作为支撑。”刘永德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初步形成了闭合燃料循环体系,能够满足核电发展的需要。
刘永德介绍,截至2014年底,我国大陆在运行核电机组共22台,总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量的2.2%;在建机组26台,规模2800万千瓦,约占世界在建规模的40%。按照规划,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规模将达到在运行5800万千瓦、再建3000万千瓦,发电量占全国总量的13%左右。
创新打造中国核电品牌
1991年底,我国与巴基斯坦签署了30万千瓦核电站的出口合同。2000年6月,采用中国核电技术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一期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成功,中国核电实现了首次出口。2011年3月, 该电站二期工程成功并网发电。
“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后,不仅为该机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开启了我国核工业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大门。”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王毅韧说。
近年来,国务院明确了关于“核电关键技术装备走出国门”的战略规划,核装备和技术出口已成为我国外交棋局的重要棋子。而“华龙一号”“CAP1400”等,也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中国核电品牌。
“‘华龙一号’突出技术特点是充分吸收了福岛核事故的教训,从构筑核电的纵深防御的体系上下功夫,特别是针对超设计基准事故或者严重事故的情况,采取了完善预防和缓解的措施。”“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
刘永德认为,中国核电走出国门,具备多个有利条件。
“首先,华龙一号、CAP1400、高温气冷堆,都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外客户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其次,我国核电有核燃料循环体系作为支撑;第三,我国在核电站建设方面有30多年不间断的经验,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他说。此外他表示,中国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员,加入了各项有关公约和条约,核电出口符合国际核贸易规则。
(科技日报北京1月14日电)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