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出笼 中信等27家银行获资格
- 发布时间:2015-01-14 08:01:09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两个月后,这一制度终于迎来了实质性启动。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批复,27家银行获批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至此信贷资产证券化将迎来常态化的发展阶段。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全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总规模会在4000亿-5000亿元左右。但是也有不少银行业人士担心,在银行信贷额度不紧张的状况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热情又有多高?
27家银行获资格未现国有大行
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之后,首批名单也随之现身。然而,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和政策性银行没有出现在首批名单中。
根据公告,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北京银行、晋商银行、锦州银行、宁波银行等27家银行获得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其中,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晋商银行和锦州银行尚未公开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同时,昨日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已携手交银国际信托在中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首期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成为首家推出此类产品的外资银行。
首批名单的确认,意味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的启动。按照银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证券化产品前需进行备案登记,已备案产品需在3个月内完成发行,3个月内未完成发行的须重新备案。而此前实行审批制时,监管部门需要逐笔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不仅包括发行主体的资质,更重要的是对入池资产和发行规模等具体内容进行审批,一单证券化产品一般耗时大半年,最快也要花两三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批复的名单既没有政策性银行也没有国有大行。对此,知情人士称,这27家银行全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是主管上述两类银行的银监会银行二部主导批复的。至于剩下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外资行等机构的相关业务资格,将陆续会由对应的主管部门批复发布。
信贷资产证券化十年一剑
通俗点说,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将自己的贷款打个包卖给投资者,如此一来,银行可以先行回笼资金,然后再释放资金,投资者则可以分享到银行贷款的收益。至于“包袱”里的东西,则有多种,例如住房按揭贷款、基建贷款等。
据海通证券测算,不考虑新增信贷等因素,我国可操作、有现实动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约有2万亿元。盘活如此大的存量信贷资源,不但可以调整信贷结构,降低存量信贷的融资成本,还可以丰富市场投资品种。同时,随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多元化,贷款类别向小微企业、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资金配置更加有效,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的资源将增多。
从2005年试点启动至今,资产证券化已经发展近十年。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监管机构由于担忧过度创新,暂停了国内资产证券化
试点。直至2012年5月才重启。由于参与机构种类较少、审批制等原因,信贷资产证券化一直发展缓慢,到了2014年现象才有所改观。
据统计,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6单产品,金额约193亿元, 2014年激增至65单,发行金额2770亿元。在备案制推出后的一个多月中,
发行的产品就达到了15单689亿元。
中诚信国际发布的研报预测,2015年全年发行总规模会在4000亿-5000亿元左右,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会在发行单数上占据半壁江山,交
易所市场的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将呈爆发式增长。
银行放开手脚盘活存量
此次批量化批复,将更快速地盘活银行的存量资金。“备案制市场已经有充分的准备和预期,这一批复属于落地文件。2014年试点额度其
实没有用满,所以额度不是瓶颈。但备案制对发行效率是很大的提升。同时,决定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的关键是利率环境、投资者培育、二级
市场培育以及银行商业模式的转换。”兴业银行相关分析人士直言。
“此次的实质性落地,首先打破了此前的审批制流程,其次打破了发行规模的限制,同时品种的限制其实也打破了。”一位股份制银行相
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此前所谓的审批制其实是监管层给予银行固定的额度,银行提交方案由监管层审批,审批通过后再开始着手准备发行事宜,而备案制后,
最快可能只要两周的时间,而且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相应的资产进行打包。
虽然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发放,能让银行减少行政束缚,更放开手脚盘活存量资金,不过,前述银行业人士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心,“
如果银行没有信贷额度可以通过存量资金盘活更多的信贷,但是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并不紧缺,所以各家银行的发行热情如何还有待市
场考量。不过,监管层的批复可以让银行将更多种类的信贷资产打包”。
而未来如果商业银行疯狂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会否产生相应的风险?一位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虽然出现了一定的风
险,但是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极小,这一担心暂时不必要。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