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老区“今朝更好看”

  • 发布时间:2015-01-13 08:45:32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5年新年伊始,北京寒意正浓。然而,当记者来到北京展览馆主展区,红色背景映衬下,一场主题为“今朝更好看”的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图片展把记者带到了温暖如春的南国。

  美丽的乡村、纵横发达的交通网络、崛起的现代建筑、新兴的产业集群、魅力十足的生态圈、保护完好的传统文化……一张张图片,诠释着赣州市两年来的巨大变化。

  赣州市财政局局长陈水连向记者介绍,两年多来,赣州市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把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共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达800亿元,帮助群众解决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切实将党中央的关怀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展区的第一部分,记者看到乡村房子建设得整齐漂亮,显示出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据介绍,为了让老区人民住上舒适的房子,两年多来,国家共下达资金47.5亿元,支持赣州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目前全市已有63.08万户、263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其中“两红”人员(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及烈士遗属全部住上了新房。曾经头枕波涛漂泊半个多世纪的全市1246户4988名“水上漂”库区移民,全部搬迁上岸。

  “苏区人民十分感激政府帮助他们改善住房条件。”赣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以前由于一些山区偏远,经济条件落后,多年来,很多农民一直住的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就会房倒屋塌,生活极其困难。现在,住房条件变好了,农村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改观。两年多来,该市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累计投入18.3亿元,完成低电压治理41.39万户,近300万人结束了“冰箱成杂物柜、电灯像萤火虫、电扇转不动”的苦恼生活,7.1万户不通电山区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用松明子照明的历史,18.65万户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得到解决。

  赣州地区山高陡峭,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百姓的出行,这也是该地区欠发达的重要原因。而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大为改观,记者通过展示区图片看到,赣州市交通已经呈现水陆空现代化立体大交通网络,赣韶铁路、寻乌至全南高速公路安远至信丰段建成通车,黄金机场改扩建,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南昌至宁都、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加快推进,交通面貌已经彻底改变。

  赣州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年多来,该市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900公里,数十万群众告别“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的艰难日子;渡改桥125座、改造农村危桥380座、新建独立大中桥92座,解决了全市580多个村、120多万群众的出行难题。

  教育是立身之本,富有文化底蕴的赣州对教育更是重视。两年来,该市改、扩建校舍面积达234万平方米,中小学寄宿生宿舍11.6万平方米,校舍D级危房基本消除,2.1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不再睡地板,283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启动建设。

  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赣州市根据自身特点,全力谱写产业发展新篇章。特色农业、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都获得了很大发展。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673.31亿元,增长10.5%,增幅全省第三,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280.2亿元,增长21.4%,增幅全省第二。

  缤纷的

  色彩也传递着赣州充满生机的多元文化。目前,赣州形成了绿色文化、宋城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的多元文化格局。赣州市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批准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清澈的章江、贡水见证着苏区人民的淳朴。为了保护水源,赣州市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