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星火点亮发展之路
- 发布时间:2015-01-13 07:34:41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王玉琪于险峰何烨
冬天的沈阳,落光了叶的树桠刺向白色的天,满眼都是萧索的景象,这是典型的北方冬日的一个晴天。而在辽宁省农科院的花卉温室中,娇滴滴的蝴蝶兰正含苞待放,采用滴灌、生物质基质等集成技术武装起来的各种阳台盆景也绿油油的,辽宁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所长苏君伟告诉记者,通过一些现代栽培方式和手段,这些阳台盆景的观赏功能得到了提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辽宁省农科院成立于1956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科研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近几年来,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技术优势,在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发展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绩。
机制创新:科研公益化农业科研走向创意
2001年陶承光从辽宁省农业厅调到省农科院当院长的时候,省农科院的状况并不好,在他的努力推动下,这家科研单位终于恢复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身份。
农业本身就是个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而且农业科研也具有不确定性,农技推广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这就决定了农业科研不能一刀切推向市场,它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站稳脚跟后,辽宁省农科院开始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分类、分层进行科技推广工作。通过科技推广项目,围绕辽宁省优质稻、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五大主导产品展开科研攻关和试验示范。
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开发区的果树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2000亩试验区、700亩地的设施果树区和国内最全的李杏资源库。该所的苹果研究中心在引进日本红富士的基础上培育出了品质更好、更适应辽宁生长的“五岳两红”系列苹果品种。而小浆果研究中心主推的蓝莓产业,通过“科研单位+企业+种植大户+农民”一条链的形式,让好吃好看、营养价值高的蓝莓从曲高和寡的高档水果,变成了农民靠它能致富,百姓也能吃得起。小浆果研究中心主任魏永祥告诉记者,研究中心提供技术并且有科研人员常年蹲点企业,以及开展“百名专家扶持百家合作社行动”,策划“国际蓝莓节”等深度合作的方式,让科研走出去,让企业和农民的收益涨起来。
2006年,辽宁省农科院成立了现代农业规划设计中心,在陶承光看来,以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纵向看,世界各国农业都经历或正要经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这几个阶段,在一个国家中可能有几种形态并存的情况。而在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具有创造性和融入人的创意。“现代农业规划设计中心”正是面向未来创意农业的设计,农业不仅提供口粮和食物,还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而科技在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院地共建:撑起扶贫大旗扶起一个产业
科研成果要落地,科研人员就不能只呆在试验室。辽宁省农科院在推进农技推广的同时,通过让科研人员挂职贫困县“科技副县长”的方式,以科技助产业,以产业推动扶贫工作的发展。
“如果没有王宏县长,我们义县的苹果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义县的老百姓也不可能靠种苹果致富。”锦州市义县白庙子乡的农民高广信说。他所说的王宏是辽宁省农科院苹果栽培技术研究室的主任,8年前到义县挂职当科技副县长。在义县的8年里,王宏只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在义县推广寒富苹果种植以及科学的栽培技术。
义县处于辽西,在气候条件上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2007年王宏来到义县,通过调研发现这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适合种苹果,于是他利用自己的所学优势在义县的种植大户中推广苹果种植和科学的栽培技术。对于农民来说,要让他们换自己没种过的品种,不容易,要让他们掌握并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更难。王宏只能手把手地教,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干,一点一滴取得老乡们的信任,由于他经常亲自示范如何给果树剪枝,农民都叫他“上树县长”。
8年来,王宏带领着他的技术团队,在义县栽下了8400多万棵苹果树。义县的寒富苹果名声渐起,去年一举夺得了辽宁省第二届名特优水果推介展示会的金奖,而王宏本人从2007年起,获得了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扶贫状元等荣誉称号。
“科技副县长”是辽宁省农科院通过科技特派的方式支持地方“三农”发展,支持地方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1982年,风沙地改良与水土保持研究所第一次向阜新市“派出”了“科技副县长”,开创了这一院地共建创新方式的先河,至今,省农科院已向阜新、彰武等地选派了51名科技副县长、乡(镇)长。
“科技官”不但为当地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当好参谋,而且带动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在各地实施科技项目,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共建向更深层次推进。
“我们不仅是属于省农科院的,也是属于阜新市的,我们已经完全融入了地方经济发展中。”位于阜新市的风沙所所长于国庆说,风沙所最初的设立,是为了解决阜新与内蒙古交界处风沙地的治理,随着环境改造工作的完成,风沙所的科研力量也逐渐转向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风沙所“阜花系列”的花生品种,成为了阜新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改变花生传统老式的耕作方式,风沙所以一所之力扶起了阜新的花生产业,现在阜新市关于农业发展的任何举措,都有风沙所的科技人员参与决策。
科企合作:让科研成果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
李世鸿是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青是省农科院现代园艺展示中心主任,是农科院派出支持农业企业的科技特派员,也是“三星”的总经理和技术顾问。“没有张青,就没有‘三星’。”李世鸿感慨地说。
张青做为技术顾问,给“三星”做农业奠定了几项核心基础,首先是通过育苗积累利润,逐步开展蔬菜种子研发,打通蔬菜销售的渠道,建立自己的蔬菜品牌。在“三星”的连栋温室大棚中,所有棚内的温度、湿度都是自动控制,蔬菜生长的土壤是按科学比例配成的有机质土。荷兰进口的熊峰为蔬菜的花卉授粉,棚内的黄瓜、西红柿、辣椒一年四季都在生长,而且干净到摘下来就可以吃。这些都是农科院与“三星”合作的内容。
科技特派员是辽宁省农科院进行科企合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农科院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科研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在海城“三星”,25万平方米的工厂化育苗、高效温室设计、品种引进和高效栽培技术,都是张青和她的科研团队的努力成果。2009年“三星”被评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被授予辽宁名牌产品称号。
“对我们这种技术型企业来说,科研人员是我们最大的成本,新招农学专业的大学生还要培养磨合,而这些有着多年科研和推广经验的科研人员,来了就直接出效益,科技成果顶不顶天对我们企业来说不重要,关键是落地。”李世鸿说。下一步“三星”最重要的是促成辽宁省农科院的鞍山分院建在“三星”,希望科研单位依托企业,也给企业更多持续的支持。
辽宁省农科院科技推广处副处长袁立新告诉记者,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对双方来说是双赢的机遇,科研单位的成果有了展示和转化的平台,科研人员发挥了自己的价值,如果留在试验室,那些新育成的高产品种,可能今天还躺在论文里“沉睡”,而企业最直接地得到了效益,而且辐射带动周边的合作社和农户,对农民增收也很明显。
对接合作社,也是辽宁省农科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的一个重要方式。玉田稻米专业合作社,位于沈阳城郊的苏家屯区。这里本来是一家养猪场,但是周边居民对养猪场的排泄物意见很大,2012年省农科院的稻作研究所与之合作,生产优质有机水稻。
养猪场年生产商品猪3万头,依托养猪场建起来的沼气工程,年可生产沼渣肥1000吨,沼液肥7.2万吨,沼渣沼液可为近万亩农田提供优质肥源。这些农田也正是稻作所提供的盐粳48、香粳918、辽星11、辽星1等优质北方粳稻品种的种植基地,稻作所从选种到收割所有的环节全程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副所长侯守贵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真是人努力、天帮忙,整个辽宁省的粳稻单产就能达到每亩1800斤以上。”
目前,辽宁省农科院与省内6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工艺、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和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形成“科技+企业(合作社)+产业”的高效发展模式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
辽宁省农科院的创新大厦里有刚刚建成的信息中心,从信息中心的大屏幕上,我们可以任意调取省农科院位于全省任何地方的温室大棚的实时监控图像,画面清晰,连植物的叶子随风摇摆也看得清楚,相信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将在未来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科技的星火将逐渐燎原,点亮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