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长和重组资本魔术投射全球经济新常态:进军欧洲 抽身亚洲?

  • 发布时间:2015-01-12 09:14:53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香港首富的一言一行永远不缺乏曝光度。最近,李嘉诚展开了“长和系世纪大重组”,外界视此为他沿着从亚洲撤资、“抄底”发达国家的道路往前走的最新一步。而这正与近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不谋而合:在美元升值、美联储加息预期打压下,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资产价格承压;而欧洲增长低迷、资产价格不断下降,提供了抄底良机。20多年前,日本投资者在美国“土豪式”的收购令人感叹当年日本经济的强势;如今,李嘉诚是在用亲身行动描绘全球经济新常态吗?

  资本魔术

  李嘉诚此次拟将旗下最具分量的两家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记黄埔”)进行合并,而后再分拆成两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新公司,即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和股份”)与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地股份”),最终在香港上市。

  重组后,两家新公司在业务上有明确的界线和差别,长和股份将承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原有的非地产业务,包括港口及相关服务、电讯、零售、基建、能源和动产租赁业务;长地股份将持有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在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海外的所有房地产业务。

  根据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管理层预期,本次的世纪大重组方案将在2015年中完成。

  一旦重组完成,李嘉诚旗下资产的股权结构也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在重组之前,李氏家族信托、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股权关系比较复杂,类似于父亲、儿子、孙子的关系,且还有交叉持股。李氏家族信托直接控股长江实业,持股比例为43.42%;长江实业直接控股和记黄埔,持股比例为49.97%,李氏家族信托也直接持有一些和记黄埔的股权,不过仅有2.52%。而赫斯基是李氏家族信托直接控股的子公司,持股比例为35.57%,和记黄埔是赫斯基的二股东,其持有赫斯基33.97%的股权。

  重组全部完成后,新成立的公司长和股份和长地股份属于兄弟关系,直接受控于李氏家族信托,李氏家族将合计持有它们30.15%的股权;原长江实业的其他股东合计持有长和股份和长地股份33.95%的股权;原和记黄埔的其他股东合计持有这两家公司35.95%的股权;赫斯基则转由长和股份直接控股,控股比例为40.21%,李氏家族信托成了其二股东,持股比例为39.33%。可以看到,通过重组李嘉诚旗下资产的股权结构明显清晰了。

   进军欧洲

  两家新公司注册地都将在开曼群岛而非香港,部分舆论认为,这一举动坐实了李嘉诚撤资香港、投资海外的猜测。

  一项香港媒体最新调查显示,近六成被调查者认为,长和系重组目的在于“为公司迁往海外准备”。在2013年,李嘉诚曾明言,长实及和黄不会变更注册地点,相信多年后仍在香港。

  的确,香港以及亚洲新兴经济体近年经济增速开始出现下滑,而正陷于经济困境谷底的发达经济体在今年可能迎来反弹,构成了李嘉诚将其商业帝国实施“乾坤大挪移”的宏观背景。

  反观长和系,过去数年展开了一系列增资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行动,其中最著名的是2010年收购英国电网以及2012年收购英国天然气供应商。李嘉诚集团旗下一高管承认,对英国监管环境的青睐是促使其投资英国的动力之一。

  但与此同时,李嘉诚也多次强调,投资海外是出于“商业考虑”。一些人认为这是李嘉诚的敷衍之语,但认为他所言非虚也有其根据。

  以2010年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收购英国电网为例,这项交易弥补了中国内地业务表现不佳而产生的缺口。据长江基建财报显示,2013年,在遍及英国、荷兰、澳洲、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多地的业务板块中,英国业务贡献最大,盈利上升37%至75.8亿元;中国内地业务表现最差,盈利大降7.6%。

  这一表现同样伴随着英国经济从谷底走向强势复苏。2014年,英国经济增长很可能达到3%,属发达国家中最高;同时,英国央行正酝酿小幅加息,这将刺激该国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扬。

  抽身亚洲?

  不仅进军欧洲如此,李嘉诚缩减亚洲资产规模的举措也是在亚洲经济增长前景蒙阴、金融市场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些举措包括:2013年,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2014年,分拆港灯上市、出售屈臣氏股权、抛售北京盈科中心。

  这些现象印证了外界关于李嘉诚战略布局的猜测:相比亚洲新兴经济体,欧洲经济正处于多年低点,带动汇率及其资产价格下跌,形成抄底良机;同时,该地区资产质量相对于亚洲来说更佳,具备长远投资价值,法制体系也更为完善,因而相对于风险重重的亚洲市场,李嘉诚自然会把脚踏入欧洲。

  不过,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室主任杨立强认为,长和系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型跨国企业,其生产布局、资金管理都是从全球视角考虑的,不是说因为短期经济表现或者汇率风险就会促使李嘉诚做出决策,更何况他还有很多手段来规避这些风险。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对公司战略的判断和调整无可厚非。

  这一观点也有着事实支撑。比如在2013年11月,李嘉诚撤离A股,减持长园集团套现8亿元。然而李嘉诚撤资后,长园集团股价反而上涨,至今已翻了一番,而被其“遗弃”的A股在2014年下半年也迎来爆发期。

  人们猜测,这是李嘉诚的策略失误还是根本就并不在其考虑之内?或许李嘉诚常说的一句话能算做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吧,“做生意,有买有卖不稀奇,日后在海外出售资产也不奇怪”。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