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眼科中心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发布时间:2015-01-12 02:31:25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科技日报讯 (杞人)“说起白内障手术复明,现在大家都会觉得很简单,但在18年前却是很复杂的手术。”作为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白内障复明手术体系的创建及其应用》的领军人物,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刘奕志说到此感慨万端。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也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手术是复明的唯一手段。然而在未开展上述项目以前,我国盲情报告各异,技术落后,卫生资源不足,多数患者未能得到治疗。统计数据表明,1992年全国的手术量仅10余万例,而每年新增白内障盲人45万,照此推算2020年我国白内障盲人将达2000万,“面对严峻的白内障盲情,18年前,我们开展了大规模致盲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白内障盲比例高(61%)、手术覆盖率低(40%)、复明率低(42%)和生存质量低的特征,这就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全球防盲战略提供了依据。”刘奕志说。
刘奕志介绍,课题组经过18年的努力,依托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了国际领先的白内障手术技术体系及覆盖全国的推广应用平台。其核心成果主要体现在:
创新“SLIMCE”式无缝线手法摘除术,成为发展中国家基层防盲的最佳术式。在发展中国家,白内障复明既往多采用经眼球半周长开放式切口的术式,技术落后。我们创立“SLIMCE”术式,无需缝合,成本低,容易掌握,复明率显著提高。获美国2008年度白内障年会手术银奖,在我国和印度等国家广泛应用。
建立了适合国人的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体系,成为我国大中型医院的首选常规术式。1992年率先将微创超声乳化技术引入国内,但照搬西方技术,严重并发症多,无法开展。课题组根据中国人眼解剖和病理学特点,突破性改进了碎核方法、切口制作和人工晶状体固定等关键技术,提出手术并发症处理原则和个性化治疗方案,使并发症降至1.95%,术后1周平均视力恢复到1.0。
率先发现“扭动”优于“振动”模式,首创国际领先的“扭动”超声乳化手术体系。传统动力系统能量浪费50%,效率低,损伤大。课题组最先发现“扭动”优于传统模式,首创螺旋吸核技术,制定了手术参数,效率提高了33.5%,并发症降至0.76%,术后1天平均视力达1.0,被国际防盲协会美洲区主席Lansingh认为是“扭动技术的先驱”。该技术已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国内588家单位应用。
建立了多层次的推广体系,使创新的技术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与国际防盲协会共建了80个具有多功能防盲体系的县域基地,该模式被卫计委在全国推广;创建了26个“亮睛工程”扶贫手术中心,已为近十万患者免费复明,被美国白内障协会主席David Chang称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白内障盲的典范”;上述技术通过主办世界眼科大会(2008)和亚太眼科年会(2009—2010),在国内外108次学术会议、18期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推广,培训了5437名白内障医生(全国54%)。
目前,该项目使白内障手术成为安全高效的复明手段,直接为42万白内障盲人复明,手术量全国第一;全面带动我国白内障手术水平提高,年手术量由16万增至145万,复明率从42%提高到96%,平均住院日由7天缩短至1天,意味着每年仅住院费用可节省22亿元,为解决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该项目还发表论文183篇(SCI 84篇,国际眼科排名第一的Ophthalmology 10篇),他引1668次。成果被编入5部国际专著;主编5部专著,其中国内首部《眼科手术学》四次印刷29000册,影响遍及全国。负责制定我国超声乳化临床路径。培养杰青1名及研究生153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