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传统企业直面互联网大潮应量力而行
- 发布时间:2015-01-10 07:4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思维并不适合传统企业,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在这一路"唱衰"的理论中,接触、尝试、积极的拥抱互联网,这种变化不仅值得嘉奖,更是一种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如何向互联网转型?在面临互联网转型的过程面临哪些问题?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树翀和中化蓝天集团副总经理王水耀做客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栏目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互联网"大势"来袭:企业发展仍需核心竞争力
中化蓝天集团副总经理王水耀表示,企业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管理理念都在进行深层次的变更,同时,他认为,在互联网对各行业的进一步加深影响下,企业的深层环境将会发生变化,企业的生存状态也会加速分化。
同时,作为一个医药流通行业从业者,或者说是传统行业的从业者,王水耀总结了三种心态:一种是认为自己的产品非常好,对互联网不理不睬,但这是少数,第二种是认可互联网的作用,顺势而为对企业作出一些变更,第三种就是积极的拥抱互联网,一种拥抱的姿态。
王水耀表示,传统产业要追求的不仅要生成差异化的产品,而且可以适应新的互联网时代,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是传统的企业的一些新生。"他这样表示。
面对传统企业不转型等同于灭亡的极端理论,李树翀表示,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无论哪个行业,有创新才能够有竞争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生存与发展之本。
"互联网在体系创新当中做的很多工作,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被互联网颠覆了,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恰恰需要看到互联网没有改变什么。" 李树翀把创新分为三个层面的创新:第一个层面的就是原始的技术创新,第二个层面是应用创新,第三个层面是模式创新。
李树翀认为,当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的时候,如果能够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和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同时,中化蓝天集团副总经理王水耀也表示,企业不应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而是需要利用互联网来强化自己原有的优势。
传统企业转型之惑:传统渠道打乱 现"左右手"博弈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强烈"碰撞"后产生的除了"火花"还有困惑。
王水耀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整个生态圈的重建,在过程当中要不要去跨界发展来主导这个生态圈,"现在叫跨界,原来叫多样化经营,这里头既充满诱惑,也不乏陷阱。"如果开展电子商务又不得不面对打乱原有渠道的状况,这就可能在企业内部出现左右手的博弈,同时,互联网又存在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都是传统企业要面临的问题。
"在政府监管方面,传统企业的监管和互联网的监管在我们看来是有差异的"王水耀举例表示,"比如说我们的小罐,我们运输公司必须做化学的运输,很多的安全知识要求,但网上有300多家淘宝店卖我们的小罐,快递公司直接就可以送,这样线上线下的成本竞争还是存在差异的。"
李树翀也表示,互联网"规则"相对来讲较少,互联网思维也非常灵活。李树翀建议,传统企业面临转型时需要量力而行,要根据自身水平,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互联网方案(或者叫O2O方案)。"在大家的意识里可能认为,传统行业一定会比投入较高,事实上,线上的投入也很大。"现在入口的成本在逐渐增高,同时会对传统的很多渠道会产生很强大的冲击,如何取舍,如何平衡好这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同时,李树翀还提出,产权成为现在互联网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需要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抱团取暖"成大趋势:"传统"和"互联网"不分你我
传统企业如何转型拥抱互联网成为一项社会课题的同时,互联网也在逐渐的向传统行业"靠拢",所以这是一种双向的融合。李树翀表示,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互相抱团取暖形成一种大的趋势,双方可以说走的越来越近。
李树翀表示,在互联网企业渗透完较容易进入的服务行业后,将开始向传统制造业"行进"。但他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互联网真正投身于制造业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客观的来讲,传统的制造业对他们来讲,利润率太薄,他们仍然是想要走'大平台'的道路"他进一步解释道。
李树翀认为,互联网企业的主要模式仍然是搭平台,或是帮助一些中小企业去搭平台,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实现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联合。但相同产品在不同平台间会进行一些价格、服务等方面的比较甚至竞争,这就出现了"双手互博"的现象,这时企业就很受伤。对此,李树翀表示,传统企业应利用互联网来提升品牌宣传、渠道建设、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效率。
同时,中化蓝天集团副总经理王水耀也认为,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的运用到传统行业上,从而改造传统行业,同时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一种高度的融合。
最后,王水耀提出,互联网和传统产业从碰撞到相互渗透再到最后高度融合的结果应该是:"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