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杀牛”频发,再证乳业升级之迫
- 发布时间:2015-01-07 17:57:00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
社评
按说有市场杠杆调节,市场需求价格涨落,一切都是自然的市场自发调节行为。不该进行过度干预。但是近年频密的倒奶杀牛,也说明市场调节之余,我们的奶业发展和奶农养殖模式并未进入到健康有序的市场范式。
又见“倒奶、卖牛”乃至“杀牛”的境况。前不久是“青海奶农因牛奶滞销倾奶卖牛,收购标准增高,奶比矿泉水便宜”;最近又现“河北唐县奶农因奶价狂跌每日倒奶,养猪户买鲜奶喂猪”。(1月6日《新京报》)而仅去年下半年以来,廊坊、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因为原奶滞销,也曾出现奶农无奈选择倒奶杀牛现象。
央视财经也有倒奶现场视频,看着白花花的鲜奶,就倒在农地边上,任谁都心疼。但似乎连白送喂猪,连猪都不吃了。面对央视镜头,因负担不起每日高额饲养花费而被迫卖牛的奶农,也是哽咽无语,凄凉莫名。今日惨淡行情,甚至贱卖白送都没人接手的“烫手山芋”,难道当初在兴建扩建牛场时,就没有基本的市场预判吗?
而从媒体的盘点可看出,每每出现倒奶事件,都是某个时段某个年份内周期性密集呈现,且一地如此,处处如此。并非某地经营不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全域性特点,从各地新闻看,河北、青海、山西等一些重点奶业产地,概莫能外。业内称,奶业具有显著周期性,一般为三年。以近三年举例,继2011年奶源过剩、2012年紧缺、2013年紧张的情形之后,去年特别是下半年开始,又出现大范围频密的倒奶杀牛现象。
“滞销降价—卖牛杀牛—紧缺涨价—买牛扩容—滞销降价”,这个魔咒在奶业已存在多年。按说有市场杠杆调节,市场需求价格涨落,一切都是自然的市场自发调节行为。不该进行过度干预。但是近年频密的倒奶杀牛,也说明市场调节之余,我们的奶业发展和奶农养殖模式并未进入到健康有序的市场范式。
虽然从新闻来看,河北唐县奶农也建立了奶牛养殖小区。由散户各自为政,到乳企集中回收,看似抗风险能力增强了。但实则,市场紧俏,乳企慌着抢奶,而一旦市场下行,与霸道乳企“提高标准”“限量拒收”的风险自控措施相比,虽有松散联盟的养殖小区的奶农,仍是利益受损最严重的一方。
养殖户和乳企、加工企业等唯有结成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从最初的市场预判,到提升养殖价格传导的灵敏度,建立制度化的风险防范共担,如此上下游的产业链利益分割协调一致,“降价倒奶杀牛—涨价高价买牛”的魔咒才有望真正破解。而这当然需要在类似“倒奶”危机中,提早进行行业性的深度反思以及主动作为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将倒奶的阵痛转危为机:养殖产奶有科学的生产配额管理;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高度匹配;最原始的原奶鲜奶生产到立体化的深加工;解决鲜乳保质期短易变质的问题,增强价格抗跌能力等等。
当然,说到洋奶以及海外奶源冲击问题,还以河北为例,所谓2008年的危机大家都知道是三鹿事件的影响。归根结底,质量与品质还是第一位的,没有这一点,任何建基其上的所谓规划都是空谈,也就别怪消费者不买账了。安全是最大的前提,然后才是不再倒奶杀牛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