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市值管理”泡沫一触即破 机构闪退自求“多福”

  • 发布时间:2015-01-07 08:48:41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度成为各大机构眼中香饽饽的“市值管理业务”已风光不再。不管是大型券商,还是初出茅庐的小私募,对这一块利润丰厚的业务无不垂涎三尺。不过,近日随着监管机构念起“紧箍咒”,一些通过种种手法染指“市值管理”不当谋利的机构开始寻找“洗白”的渠道,部分机构更以闪退应对可能的监管“大棒”。

  值得注意的是,以“并购”这一市值管理的主要手段观察来看,“市值管理”的泡沫一触即破的前兆已经相当明显。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并购标的质量下降、并购标的交易价格上升、并购对于盈利提升作用放缓,有分析人士认为,2015年将陆续有很多公司的并购绩效不达标,对赌无法实现,整合后遗症开始显现,市值管理的泡沫也会由此破灭。

  监管层“当头棒喝” 各大机构噤若寒蝉

  2014年最后一个星期,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私募老李又一次把名片换了,“这不是最近监管严格了,市值管理这一块业务不能再做了,就把名片里面市值管理的内容去掉,咱也要跟着风走。”老李递过名片解释说。

  此前的12月19日,证监会通报了18只涉嫌操纵股价和违规违法的股票,并着重表示,市场上出现“以市值管理”名义内外勾结、通过上市公司发布选择性信息配合等新型手段操纵股价的案件。次日,百圆裤业中科云网等涉事个股遭遇了断崖式的暴跌。

  这并不是老李2014年的第一次更换名片。2014年初,由于看到市值管理业务火爆,彼时老李还特意将其使用多年的名片更换,特意加上市值管理这一块业务,并四处托人打听有哪家上市公司有做市值的需求。

  老李盯上“市值管理”在于其丰厚的利润。“简单管理可以收取数十万元服务费。如果深度介入资本运作,除服务费以外,还可以分享千万级别以上的股权超额利润。”深圳一PE人士举例说,2012年以2000万元参与一公司定增,经过两年目标公司股价上涨超过两倍,利润超过4000万元。

  在利润的诱使下,一些阳光私募、财经公关公司、券商、PE机构纷纷转身,迎合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需求的爆发,大力开展相关业务,范围囊括投资者关系维护管理、大宗交易、资本运作、并购重组等一系列事项。从已有的案例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涉及上市公司层面的市值管理,另一类是股东权益市值管理。前者主要是投资者关系、资本运作等,后者则倾向于大小非减持、股权投融资、股权激励等。但是不同“出身”的市值管理公司之间有较大差别,如财经公关公司侧重投资者关系维护,PE侧重并购重组,私募则侧重二级市场的股价维护。通过公开公告,2014年涉及市值管理的合作案例已超过上百件,远超过前面若干年总和。诸如硅谷天堂、和君资本等更是较高频率出现在上市公司公告和财经媒体网站上。

  在众多资金的追捧下,市场甚至出现所谓的“市值管理”概念股。如2014年8月26日晚间,梅安森披露拟向浙江天堂硅谷久盈股权投资合伙企业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70.64万股,发行价格为13.49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此后的数个交易日,梅安森股价暴涨20%以上。

  不过,这一切在近期都出现急剧的转向,火爆的市值管理业务遭遇监管的“当头棒喝”。“从最近两个多星期的情况看,客户做市值管理的热情有明显下降,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券商、PE这些机构,都感觉到大家的态度开始谨慎起来,一些原本要签订的单子也因此无限期延迟。”深圳一知名并购重组律师说。

  “PE+上市公司”:被念歪的市值管理“经”

  过去数年,市值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断升级。以业内最知名的“市值管理”机构硅谷天堂为例,2011年签订的大康牧业应是其最早的一单涉及“市值管理”业务的案例,同时也是市场“PE+上市公司”开山之作。2011年9月,由大康牧业与天堂硅谷共同发起设立平台公司天堂大康,其以畜牧业及相关领域企业项目为主要投资方向,具体投资管理业务委托天堂硅谷管理。硅谷天堂将为公司资本运作提供丰富经验和资源,与之组建合伙企业能减少投资风险、增加融资实力。在该平台下,硅谷天堂为大康牧业寻找到一系列的并购项目。

  大康牧业之后硅谷天堂还与万马电缆、齐星铁塔长城集团华数传媒沃森生物等等数十家上市公司开展了类似的合作,而硅谷天堂的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签订咨询业务协议,到与上市公司共同设立并购基金,再到通过定增同时分享一二级市场收益,直至最新的通过多种二级市场操作工具参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及市值管理。

  在硅谷天堂参与项目的示范作用下,一大批机构和上市公司开始模仿“PE+上市公司”这一模式。不过由于没有相应的市值管理监管办法,各路机构使用的市值管理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前述深圳PE人士表示,“一些机构纯粹把并购当作项目套现的工具,烂项目也会以高溢价的方式被上市公司并购。”

  “有些机构做市值管理,不如说是坐庄、操控股价,其实是老套坐庄的变种,在和上市公司签订合同的时候,双方就已经谈好大致的做股价框架,什么时候做并购、什么时候接大宗、股价做到多少等等都已经谈好。”上述深圳PE人士举例,比如当某公司股价在10元的时候,上市公司层面负责出利空消息,打压股价,以方便参与机构吸筹;在完成吸筹之后,上市公司再不断出利好,新项目、并购等等消息就会不断披露出来。

  由于“PE+上市公司”模式存在的弊病,相关部门已经其纳入监管范围,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总监卢文道近日公开表示,目前市场盛行的“PE+上市公司”创新投资模式存在三方面问题,主要为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和信息披露。上交所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已经把PE与上市公司的这种合作纳入了监管重点。

  整合后遗症开始显现 “市值管理”泡沫濒临破裂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的压力仅仅只是老李们退出市值管理业务的外力因素之一,火爆的市场下,“市值管理”的泡沫一触即破的前兆已经相当明显。

  并购是市值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刺激股价的效果来看相当明显。统计显示,2014年A股上市公司涨幅中,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涉并购概念的占比为60%,排名前十五的上市公司涉并购概念占比为66.7%,排名前五十涉并购概念上市公司占比达到58%。

  以“并购”这一市值管理的主要手段观察来看,行业的泡沫已经相当严重。据安信证券报告统计,2007年-2013年并购后净利润增长1倍的上市企业占比从2007年的53%下降到2013年的38%,净利润增长5倍的上市企业占比则从2007年的21%下降到2013年的14%,降幅较为明显。从并购后净利润增长的企业数量占比来看,2012年-2013年,占比呈下降趋势;其中,2012年,并购后净利润增长的企业数量占比下滑3个百分点,2013年下滑4个百分点。

  安信证券统计显示,2013年并购标的首年及次年的承诺盈利增速分别为37.7%和23.4%;2014年首年承诺增速略有下滑至23.4%,次年增速则增加至29%。安信证券认为,并购标的质量下降、并购标的交易价格的上升、并购对于盈利提升作用的放缓,都表明当前红火的国内并购市场背后不利因素在积累。虽然当前这种危险状况尚处于可控范围,危险占比尚小,但一旦趋势形成,一旦遭遇股票市场较为大幅的震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从2015年定增解禁的情况看,“市值管理”的难度也明显增加,比如2014年定向增发中,其中有75%的增发股票将在2015年面临解禁压力,中金公司表示,如果股价上涨多是一种概念的炒作,或者情绪的推动,缺乏基本面的支持,向下回调的风险也很大。2013年和2014年是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大年,并购效应在2015年将进一步凸显出来,风险不可视而不见。

  对于市值管理的泡沫,华泰联合证券总裁刘晓丹认为,并购追求短期股价提升进而追逐市场投资热点,收购标的与收购方主业或发展战略风马牛不相及、“囫囵吞枣”同时并购多个标的、签署疯狂对赌协议、通过分仓一致行动等伪创新来规避监管等现象并不鲜见,甚至还出现了“光说不练”靠签署市值管理协议就能忽悠两个涨停板的现象。这种没有战略纯属投机、缺乏实际协同效应的收购在2014年受到疯狂追捧,但并购成长最终要体现在公司的绩效上,没有业绩支撑的所谓市值管理终归是水中花、镜中月。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将会陆续有很多公司的并购绩效不达标,对赌无法实现,整合后遗症开始显现。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