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亦官亦商”盛宣怀

  • 发布时间:2015-01-07 00:32:5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清朝末年,江苏出了两位知名巨商,一位是南通张謇,另一位则是常州盛宣怀。在当年,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盛宣怀都远比张謇出色,但是就现在的知名度而言,盛宣怀不如张謇远矣。其中的缘由,值得当今的民营企业家们深思。

  十多年前热播的历史剧《走向共和》,较为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了盛宣怀的形象——他以李鸿章幕僚的身份出场,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与剧中张謇的书生意气的形象相比,盛宣怀显得更为圆滑、世故。事实上,历史中的盛宣怀也确为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他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

  盛宣怀在历史上的定位是官商,是清末“亦官亦商”的代表人物。他没有科举出身,不像张謇那样拥有状元的头衔,但无论为官还是为商,盛宣怀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走向共和》中,盛宣怀出场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接手汉阳铁厂,将其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这件事,是盛宣怀官商身份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官商理念的一个缩影。

  汉阳铁厂由清末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铁厂创办之前,张之洞特意与时任中国电报局和轮船招商局督办的盛宣怀见了一面,向后者请教办矿经验。其时盛宣怀已有五年办矿经验,面对张之洞来访,盛宣怀谈了几条经验,其中一条便是铁厂须“官督商办”。奈何清流出身的张之洞以“商人办厂皆为自己谋私利”为由,对盛的建议置之不理。

  归鄂之后,张之洞采取“办衙门的方式”办起了汉阳铁厂,各层管理人员依照候补官员的级别任命。在当时的体制下,如此办厂的结局可想而知——1896年,盛宣怀从张之洞手中接过汉阳铁厂时,该厂负债已经高达500万两白银。官办工厂人员不懂洋务,行政效率低下,厂中裙带之风严重,即便张之洞本人,在当初购买英国高炉时,不顾英国人“必须将铁矿、焦煤进行化验,并须将矿量、地点及距离详细说明,方可计划”的提醒,随意购买不合适的高炉,并在煤炭产地未定时就上马建厂,导致炼出的产品不合格,且因为运输成本高而亏蚀甚多。

  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后,招募商股,进行改制,将汉阳铁厂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并改汉阳铁厂为总厂,委任轮船招商局会办郑观应为总办,着手改造、扩充汉阳铁厂。针对汉阳铁厂缺乏燃料、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首先派委员协同外国矿师沿长江上下搜求钻试,寻觅佳煤,结果觅得萍乡煤矿,遂向德国洋行借400万马克作为资本,开办萍乡煤矿,解决燃料问题。同时,奏派郎中李维格出国考察钢铁,求取炼钢新法,以提高产品质量。李在考察欧美钢铁工业的同时,找到了铁厂产品质量低劣的原因。盛宣怀于是购置新机炉,全面改造铁厂。经过改造、扩充的汉阳铁厂,成为东亚“第一雄厂”。更为关键的是,在盛宣怀的努力下,清廷成立了铁路总公司,并令全国所需钢铁须向汉阳铁厂购买,且批准减免厘税5年,解决了铁厂的产品销路问题。

  从改造汉阳铁厂一事可以看出,盛宣怀不仅借助了资本优势,同时也借助了他的官场资源。与张謇办大生纱厂的千难万难相比,盛宣怀在官商两界可谓长袖善舞。

  与盛宣怀同时代的胡雪岩,虽然是盛宣怀的死敌,但两者其实都是“红顶商人”的代表。在经营实业的道路上,张謇无意于官场,而胡、盛则选择依附于官场。虽然盛宣怀的历史功绩不能抹杀,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胡雪岩与盛宣怀的身上,商人的独立性很难寻觅——胡雪岩依附于左宗棠,盛宣怀则依附于李鸿章,每创办一个洋务企业,盛氏“皆有虚股若干以馈鸿章,故鸿章倚之若左右手”。商人将自己的命运跟官场权力紧紧捆绑在一起时,固然可以收割超级红利,但一旦官场重新洗牌,他们的路也就到头了——李鸿章斗倒了左宗棠,便授意盛宣怀整垮了胡雪岩;而盛宣怀后期也因为在“铁路收归国有”事件中中饱私囊,引发四川保路运动,遭清廷革职。

  站在晚清这个“历史的拐弯处”,胡雪岩与盛宣怀只是随波逐流者,张謇跟他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具有胡、盛并不具备的社会情怀与政治自觉。在清末新政中,张謇实实在在经营家乡南通的自治,“对于政府官厅无一金之求助”;在立宪运动中,张謇也是一名积极的推动者与参与者。今人对张謇的追思远胜于盛宣怀,不是没有道理的。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