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人”的面子哪里来
- 发布时间:2015-01-06 07:4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点睛
——最让刘军受益的,不是大赛的奖金,而是大赛引动的效应。大赛还没结束,刘军的账户上就多了120万元。
——一年前,李煌的公司注册免洗净菜,没有成功,对方的答复是“这是通用标准,不能注册”。上个月,李煌再次尝试注册,没想到“成功了”,理由是“你们已经知名了”!
——邮储银行和团组织对选手项目支持的速度和力度也让很多选手“惊”了一下。决赛一结束,大赛决赛创业成长组第一名李煌就拿到了2000万元的授信。
一次大赛,一系列机遇
“你一个留学回来的硕士生,又是学经济的,为什么要放弃国外那么好的发展前途,回国到这么落后的农村从事农业?”,作为中国“新农人”的代表人物之一、“邮储银行杯”2014年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初创组一等奖获得者陈肖肖,曾经无数次面对这个问题。开始,她自己也摇摆不定,担心自己“看走了眼”,但是现在,她可以站在全国几亿观众面前,坚定地喊出,“我愿意和土地打一辈子交道,做辣椒王国里最红的辣妹子!”
这样的改变,缘于一次大赛,也得益于一个又一个的机遇。
“我们公司有一个目标,就是创建一个中国农业里的‘百年品牌’。”陈肖肖说。“很幸运,在我投身家乡农业发展的同时,各级共青团组织和邮储银行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前不久,我参加了四川省青年创新创业创富大赛,不仅通过大赛进一步展示了公司形象,提升了自身素养,更可喜的是在邮储银行申请到了一笔300万元的贷款。前不久,我又站在了全国6强决赛的奖台上。以前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可以这么‘高大上’过,现在,我对我的项目更有信心了,下地干活儿,也更有力气了!”
其实,像陈肖肖这样,受益于共青团组织的创业大赛的涉农青年,不在少数。刘军,一个江西山区走出的农家研究生,义无返顾地回到家乡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折腾”。没有鼓励和敬佩,更多的是不理解和质疑:“读了那么多年书,和老婆出去打工也能赚好多钱,怎么就回来搞了这个?又脏又累,真是搞不懂!”
刘军从事的项目是猪粪无害化处理及蚯蚓工厂化养殖。面对一车又一车“臭得不想呼吸”的猪粪和一坨又一坨“瘆得心痒痒”的蚯蚓,他选择了坚持。“这是我的梦想,我研究了7年,不会放弃的!”
就在刘军创业最艰苦的时候,2014年1月,他参加了第二届“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他的项目征服了在场的评委,从入围决赛的1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并赢得10万元创业奖金。
其实,最让刘军受益的,不是大赛的奖金,而是大赛引动的效应。大赛还没结束,刘军的账户上就多了120万元。原来,这是刘军在台上比赛时,一个台下的参赛选手——余志高给他下的“订单”。余志高是江西省一家大型化肥厂的厂长,他参赛的项目是为都市养花草、种菜的人提供优质肥料,蚯蚓粪正是理想的原料。刘军收获的意外不止一个。落选选手李志元,养殖石蛙10年,此前一直为找不到充足的蚯蚓货源苦恼,这次大赛,让李志元把刘军变成他的供应商,“和得冠军相比,能和刘军合作更重要!”
一夜成名的狂想
一夜之间,李煌公司的估值就翻了一倍,“昨天还是5个亿,今天早上就成了10个亿了,增加了5个亿。从表面上看,这5个亿只是我们企业的增值,其实,在这背后,我们可以增加1万个农民的就业,帮助他们增收致富,也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李煌的项目是免洗净菜的产业化推广,做法是把广州亚运会运动员餐厅的净菜加工技术规模化和产业化,并且用目前国内独有的免洗套菜加自助提货柜的方案,解决上班族洗菜、切菜难等问题。
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是李煌没有想到的。更意外的是,他竟然还搭上了一辆政策的“便利车”。一年前,他的公司去注册免洗净菜,没有成功,对方的答复是“这是通用标准,不能注册”。上个月,李煌再次尝试注册,没想到“成功了”,理由是“你们已经知名了”!未来,他还想去注册一个和“好想你”一样响亮的名字,把自己的品牌彻底打出去。
“昨晚12点,决赛一结束,我们公司高管就马上开会,总结这次大赛给我们带来的四大影响。”李煌用“非常深远”来概括本届大赛对他的影响。赛场上,李煌从参赛选手中找到了多家合作伙伴,有深圳的,有四川的。“我们与一个做水果连锁的选手马上达成意向,将对方的门店作为我们的自助提货点,迅速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仅如此,比赛还解决了让李煌一直头疼的采购问题。贵州省有个马铃薯项目,每年有5万吨到10万吨的产量,李煌现在已经向他下了1万吨的订单。“通过比赛,项目马上得到对接,减少了很多流通渠道”。
“长见识”,李煌的搭档黄建兴说,“大赛还让我们的技术得到飞跃性的提升”。原来,公司目前的消毒技术只能做到蔬菜维持15天的新鲜度,但在这次比赛中,黄建兴认识了一位做保鲜膜技术的“小伙伴”,这项技术能够使食物在常温中增加10天的保质期。“我们的冷链技术加上他们的保鲜膜技术,可以达到60天!这意味着,我们的远洋轮船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我们的运营线可以拉长,很多现在到不了的地方都可以吃到我们的新鲜蔬菜了!”
李煌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我们在想,未来大家可以联手制定一个行业标准。现在我已经与清远一个做农业示范园的小伙儿达成共识,先从广东开始,发起制定一个广东省的‘农产品加工标准’,解决目前我们农业终端没有标准的困境。只要我们的产品终端有标准了,我们产品的源头也就有标准了。”李煌畅想着,“由此,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呢?”
农业创业,正当其时
参赛选手反馈,这次大赛,主办方的组织服务意识和程度较高,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项目中,“可以发挥得很好”。
此外,邮储银行对选手项目支持的速度和力度也让很多选手“惊”了一下。决赛一结束,李煌就拿到了2000万元的授信,“第二天就放款了,效率非常高,给我们这些初创和成长的企业提供了一场‘及时雨’”。
主办方也在探索激发大赛的综合效应。广东省邮储银行就打算,在广州市,在人群聚集、主要的商业网点开辟一块区域出来,给李煌放置一个自助提货柜,更便利地为周边居民服务。
2014年7月,农业部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据了解,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培训补助资金11亿元,计划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座谈会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从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阐述了这项工程“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把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等政策结合其他一些制约涉农青年创业的问题综合考虑,这是这项工程的长期方向,最终解决人的问题”。他还建议,希望主办方把大赛持续化和机制化,跟踪服务大赛挖掘出来的“种子选手”,进行长期培养,做大做强。
陈肖肖难忘当初引她“上道”的两位老人。一位是中国现代蔬菜栽培学的主要建立者之一,原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佩瑛。上世纪50年代,刘佩瑛夫妇放弃美国安逸的生活回国效力。虽然适逢国家建设最艰难的年代,但她从没放弃振兴中华的念头。刘佩瑛培养了32个博士,31个都已经出国发展了,剩下的1个,正在办理出国。“国家花那么多钱培养了这些博士,可他们没能留在国内服务自己的父老乡亲,都跑国外帮别人干活儿去了,非常痛心!”陈肖肖想对刘佩瑛教授说:“您不用痛心了,我们相信,未来,在帮扶青年投身农业创业方面,会有更多部门和企业加入进来,会有更多有志、有智青年,投入涉农产业。现在,农业创业,正当其时。”
陈肖肖的父亲,身处偏远农村,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他自学成才,自筹经费搞科研,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研究员、教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育种家、“泥腿子”科学家。“我要向他学习,接好这第二棒,做一个真正的‘农二代’。”陈肖肖说。
“未来,农民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个职业,甚至是一个很体面的、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农业强,中国更强。” 唐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