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上坎 合力攻坚——探寻四川省广元市山区特色发展之路
- 发布时间:2014-12-31 10:58: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作为农业大市,四川省广元市地处秦巴山腹地,境内崇山起伏,沟壑纵横,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的成本高、难度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窄。
作为集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的特困地区,广元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扶贫任务艰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增收。记者深冬走进广元,探寻其山区特色发展之路。
“一主一园三突破”锁定发展新目标
广元农业人口超过2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7%,山区面积占99%,人均耕地不足1亩,每个农村劳动力占有耕地1.75亩,农业条件“先天不足”。
囿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广元的农业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上百万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务输出一跃成为与粮油、生猪并列的三大“百亿元”产业之一。外出打工在促进农民转移增收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产业发展乏力、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的困局。
2012年,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5649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增收。广元市委书记马华多次强调: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农村是否实现小康的硬指标,各县区党政“一把手”要竭尽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全面小康离不开现代农业支撑,山区农业发展不应被轻视和弱化。”广元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冯磊告诉记者,山区农村社会的相对繁荣,理应建立在有活力的生产者和现代农业产业之上,我们很难认可主要由老弱病残和漂亮小楼群组合的农村社会,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社会。
2013年1月,广元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未来八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双倍增”,达到1.6万元。
要实现“双倍增”目标,对于贫困地区来说,难度很大。2013年3月召开的广元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在农民增收问题上,要重视平均数,也要重视大多数,更要重视极少数。必须特别关注几十万处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贫困人口发展问题。广元的发展思路锁定在“一主一园三突破”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综合载体和主抓手;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扶贫攻坚上寻求突破。
作为贯穿广元“三农”工作的主线,近两年来,广元农民增收势头强劲。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42元,增速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1.6和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2014年,广元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就已接近6000元。
农村产权“动”起来推进改革新突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村改革处在破冰攻坚的关键阶段。冯磊说,牢牢把握深化农村改革主攻方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具有重大意义。
抓住确权、流转、市场、配套、发展五大关键,广元提出两年重点突破、五年全面深化“两步走”,将农村改革主要任务分解为39项重点工作,细化为若干小项,落实到7个牵头部门,28个成员单位,明确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广元农村改革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布局基本完成。
利州区是广元改革的探路者。2012年9月,利州区选择在龙潭乡先行试点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同时选择一个边远村和城郊村进行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耕地经营权、宅基地所有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四权”登记试点。2013年6月,又在赤化镇的5个村推行“七权”登记试点,将小型水利工程、集体林权的巩固完善和集体资产所有权悉数纳入。
由“一权”到“四权”再到“七权”,利州区试水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置,确三权颁三证,打开放活土地经营权的第一道闸门,为广元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趟路。
利州区区长刘襄渝告诉记者,进一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盘活农村资源存量、高效利用增量,唤醒农村沉睡的财富,让农村闲置的资源“活”起来,让农村各类产权“动”起来,是新一轮改革承担的历史使命。
广元坚持“先试点、后扩面,先局部、后全域”的原则,注重体现改革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时效性。2013年6月,利州区赤化镇被列为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区,承担起率先完成各类产权确权登记、率先开展各项改革试点的重要任务。
按照“一个县区承担2项市级改革试点任务”的方式,广元还要求各县区在完成面上改革规定动作的同时,大胆探索创新,分类分层开展14项改革试点,形成了布局合理、先行先试、联合攻坚、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加速推进广元各类产权流转。全省首例县级网上林权流转在剑阁县交易成功;证照齐全的示范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经营权入股、抵押质押贷款等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目前,广元全市流转土地面积占耕地的48%,流转林地近200万亩,林权抵(质)押贷款达4.87亿元。
特色产业进园区山区迸发新活力
广元森林覆盖率超过50%,生态环境是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广元市委农工办副主任李智表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生态特色产业和品牌,成为广元上下的共识。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广元确定了“一纵一横两区”的优先兼顾发展格局;在产业结构战略上,广元明确在稳定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统筹发展木本油料、红心猕猴桃、茶叶烟叶、蔬菜(含食用菌)、土鸡等五大产业,集约经营、做大做强“广元七绝”、“剑门关土鸡”等特色农产品。
依托丰富的森林林地资源,剑阁县率先在全省建成了从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土鸡全产业链,“剑门关土鸡”成了富民惠民、助农增收奔小康的主要抓手。剑阁县姚家乡松林堡村的孙琼芳利用房前屋后的松林建起了放养场。“1000多羽松林土鸡前两天刚出栏,一共卖了7万多元呢!”谈起收入,孙琼芳很得意。
苍溪县是红心猕猴桃的发源地,现代农业园区正成为增收的富民产业。苍溪县委书记何海生表示,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他们“因山就势、长藤结瓜”,组团式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行的群园联动模式,实现了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田园精英创业园“联”农户标准园。
青龙园区就是典型的精英创业园。两年前,在沿海打拼多年的创业者王贵来到苍溪,成立四川华朴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种植红心猕猴桃,如今,基地面积已近3万亩。
引进社会资本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动力的同时,也改变着原有的乡土利益格局。在苍溪县兰池村,就率先探索开展了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通过将财政支农资金的30%量化为村民股权,农民不止有保底的土地流转费,而且享有收益分配权,可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苍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贾锡平表示。
现代农业园区不止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广元把主导产业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等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形成了“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基地、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亿元企业、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农村社区”的发展特色。2013年底,该市已建成的6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
从结构大调整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广元特色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近年来,广元特色产业面积逐年扩大,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广元以核桃、油橄榄等为主的木本油料面积达180多万亩,红心猕猴桃面积达31万亩,茶叶面积38万亩,蔬菜面积55.4万亩,年出栏土鸡1620万只。
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不断增强。广元近三年引进、培育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省级以上专业合作社达30余家,新培育家庭农场715家,专业大户3700余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数量是2010年的4倍。
攻坚须啃“硬骨头”扶贫创建新机制
2014年8月,广元市出台《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六大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把北部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移民库区作为主战场,以县区为主体,以村(农村社区)为单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增收、生态环境建设、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微型金融服务“六大扶贫攻坚行动”。2014年起,市、县区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以上,主要用于补助贫困农户实施增收项目,并明确将分三步走实现现有3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目前,广元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期,扶贫对象容易脱贫的大都实现了脱贫,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2013年下半年,广元开始精准扶贫试点。为了精确识别,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的做法,即农户自愿申请;民主评议确定;村级初审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级审定公告。在此基础上,各县区对贫困户名单进行分类统计,做到村社有册、乡镇建簿、县区存档,并以乡镇为单位分类编号、归档管理,实现统计指标精准化、统计分类科学化。
对精准确定为需要整体扶贫的村组,广元给予精细规划,量身定制,重点突破。旺苍县普济镇的洪江、三溪两村算得上广元的“特困村”。2013年11月11日,广元市委书记马华、市政协主席王振会在这两个村专题调研后,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一个能够切合实际的、实事求是的整体连片扶贫方案出来,分阶段实施,近期规划解群众燃眉之急,远期规划关注整村连片发展问题。
如今,洪江村、三溪村变了样:硬化公路在山间盘旋着到了村民家门口;洪江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三溪村龙王塘节水型项目等陆续建设;魔芋、金银花、柴胡等成了村民增收的特色产品……
对贫困户,广元逐户规划,按照贫困户个性需求和共同特征,确定的扶持思路是:每户建一处生态庭院、发展一套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为了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广元要求做到政策宣传到户、项目落实到户、资金补助到户、干部帮扶到户、技术培训到户、检查验收到户。
既有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又有具体的工作措施,两者紧密衔接,广元农村扶贫工作成效初显。据统计,2014年,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67万人,是目标任务的111.17%。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