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挪的是屋 安的是家

  • 发布时间:2014-12-30 08:34:17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12月23日,23岁的红岭水利枢纽移民曾秋燕坐在自家的客厅内一边看电视,一边照看家中开的小卖部。“我家居住环境发生了大变化,以前是瓦房,现在是两层的楼房。”曾秋燕说。

  曾秋燕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上水村人。她家是上水村三排崭新的小楼房中的一栋,由于靠近村道,她便在家中开起了小卖部,“小卖部一个月的收入能够支付家中日常开支”。红岭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改变了她家所在的村庄,也改变了她的生活。

  现如今,琼中已经有1036位移民住进了国电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有限公司和县政府为他们建的新居。

  安居:从瓦屋到楼房

  冬天的傍晚天黑得特别早,在被雨雾环绕的琼中湾岭镇加鲜村安置点,村民何宁菊在一幢两层的楼房前准备喂鸡,她丈夫正在准备晚餐,两口子等待孩子的归来,真是一幅幸福的画面。

  “这房子又宽敞又明亮。”何宁菊说,这新楼房和以前的老旧瓦房比起来,不知要好多少倍。

  何宁菊在谈聊中,回忆起之前的房子,那是一座老旧的瓦房,家里一共有7口人,住得很挤。特别的一旦乱风下雨,就很担心瓦片会不会掉下来。回想起以前的生活,一切还历历在目:电路老化,房屋年久失修,在雨季,晚上都睡不好。

  如果说何宁菊回忆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堪、落后,那么如今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却是另一幅美景: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一排排“小别墅”在绿树的映衬下整齐划一。

  比起之前的瓦房,现在的楼房是100多平方米,何宁菊对安置点的新房子感到特别的满意,还在房子的后面搭起小院养鸡、种菜,她还专门腾空楼下一间房当储存室,堆放稻谷。

  何宁菊只是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库区2000多位移民的生活缩影。

  据介绍,该项工程涉及移民安置面积约4600余亩,包括5个自然村和6个新市农场的连队,农户306户1285人,移民安置工作从2009年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已移民的有254户1036人,约占80.62%。所有的安置点都是建着平顶房或是楼房,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乐业:从帮扶到创业

  安居、乐业,两者密不可分。对于原本坐困山中、生活贫困的库区移民来说,搬进新的安置点后,如何谋生是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问题。

  为了帮助移民实现就业,琼中先后推出移民后期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减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并整合各路资金,发展多种经营,力争使农户减地不减收。

  家住在中平镇上水村的曾庆松,是2011年搬进移民安置点的,2012年在政府的帮扶下,他养了10箱蜂,收入还不错,“加上原来就有点技术,去年我又自掏腰包养了50箱,今年卖蜂蜜就收入七八万元。”曾庆松说。

  “虽然到安置点这边来,有很多槟榔和橡胶都被淹,也没有水田,但养蜂的收入很不错,我现在还在政府的扶持下养鸡。”曾庆松说着。

  安居才能乐业,曾庆松可是众多移民的典范。据了解,琼中(不含乌石农场)农村移民以农业有土安置方式为主,已调整生产用地4338.07亩,按照人均5亩现已调整划拨到村,由各镇政府协同各安置村将土地分配到安置户。同时,琼中为支持移民村的生产发展,县政府一次性拨款244万元与乌石农场购置橡胶树46461株分配到中平镇上水村、湾岭镇加鲜村、中朗和大平下村的农户。新市农场在生产用地实际划拨到农场后,将结合职工意愿及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农场内部分配使用,目前规划调整4113亩已到位。

  谋发展:从失地走向生钱

  移民,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地、减地,琼中让组织农民学习农用技术,让失地、减地农民知道如何理财。

  “如果不参加培训,我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去理财呢。”日前,上水村村民潘绵军参加县里举办的理财培训后说。此外,潘绵军还参加土地管理等培训。

  近几年来,琼中农业局、金融办、科协、农技中心等多个部门纷纷整合资源,深入基层,将科技送进黎村苗寨。这些部门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咨询、赠送农业科技图书、光盘等活动,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送到农村。

  琼中紧密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宣传、动员和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为农民转移就业、致富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琼中的很多农民理财意识不强,很多农民在拿到补偿款后不知如何打理,对这些农民进行理财培训很有必要。”琼中金融办主任关远大说,近年来,由于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屯琼高速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落户琼中,部分农户获得征地补偿款动辄上万元,高则达百万元,出现一批一夜暴富的农民。但由于不具备理财知识,很多农民很快便将补偿款挥霍一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