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没脸回家:社会亟待“去功利化”

  • 发布时间:2014-12-29 08:52:27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时值岁末,正当许多人盯着电脑,不断刷屏抢购回家火车票的时候,一批表示自己“没脸回家”的年轻人,却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甚至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有评论指出,当“没脸回家”成为这张大报的关注点时,这种温暖而坚硬的郑重其事,所传递出的信息无疑是:“没脸回家”已然不是少数个体的焦虑,它所折射的乃是一个社会或者时代背景下的问题表征。

  《中国青年报》对这些“没脸回家”的年轻人进行了很贴切的描述:“他们显得很矛盾,他们想回家过年,又怕回家过年;思念亲人,却又不愿意面对亲人,这部分人被称为‘恐归族’。‘恐归族’中以青年居多,他们身上有很多共性:工作不稳定,事业未起步或才起步,前途不明朗,钱包空空的。想想家中父母那期盼的眼神,想想找到理想的女婿后笑逐颜开的东邻大婶,想想儿女事业有成而红光满面的西邻大叔,再看看自己的现状,想想回家后的‘惨状’,浓浓的乡愁顿时化为一声叹息:唉,功未成、名未就,有何脸面回乡面对父老? ”

  《中国青年报》评论用三点破解了“恐归族”的问题:首先,比起父母对游子的牵挂,我们那点儿“脸面”真的微不足道。其次,很多时候“没脸回家”都是自己在吓唬自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不就是暂时缺少成就和暂时潦倒、困窘吗?对年轻人来说,未来的路还长着呢,大大方方回家过年吧。最后,家是避风港,家是加油站,在外面受苦、受累、受伤、受罪,回家一趟,在亲情的抚慰下,在年味的滋补下,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望得到化解。接足了地气儿,加满了油,来年再出来,“战斗力”肯定会增强好几个等级。

  而《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指出,事实上,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魄力——有脸没脸、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只有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意识,社会“去畸形功利化”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其实,“恐归族”的出现,与现实有着极大的关联。一方面,是这些游子有一颗向上的心;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功利——社会对一个人的评判,不会看你是不是潜力股,也不会看你做的事情对社会有什么用,只会看你有没有一官半职,有没有赚到钱。可以说,只有社会“去畸形功利化”,且这种观念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没脸回家”的事情才不会年年发生。

  《华商报》评论认为,更大的“无脸”心病,恐怕还是在逼仄的社会空间里,体现在个人成长中的茫然。与此同时,传统观念并未紧随着时代变迁,而及时地更新。相比之下,回归到最朴素的情感需求,或许是更值得珍视的个体选择。所有“没脸”,在大多数时候,是不是自己功利心之下的自我加压呢?所谓的追婚高压、收入追问,以及其他所有的问题轰炸,只不过是自个儿臆想出来的年终不安和焦虑。充其量,那也不过是种唠叨,而唠叨中又有着柔柔的亲情和满满的关心。毕竟平时难得见上一面,可能大人也不知道跟我们聊什么,老生常谈的追问也只是想找个话题,延续这或许已经疏离的亲情,而这种亲情恰恰是我们格外需要用心珍惜的。

  《华西都市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点评:外部社会制度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才是弱化“无脸”心态的根本之道。在一个推崇个体价值的社会,类似心理已然不会如此强烈。当然,社会制度的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进程之中,个人主动调试好心态,尝试自我解压确有必要。但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它的形成必然要还原到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以真正探寻到问题的内核。因此,在呼吁“有脸没脸,回家过年”的同时,大环境中的制度进步或更该提速。

  《北京青年报》评论也指出,社会“去畸形功利化”,游子才有脸回家过年。而在这背后,相关部门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显得尤为迫切。毕竟只有每一个人的生活压力都减轻了,感觉到上升渠道的通畅,社会“去功利化”才有了现实的土壤。

  (文/特约记者 程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