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场对接会,签约64项 面向市场的创新“最抢手”

  • 发布时间:2014-12-26 05:33:19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吴亚飞 本报记者 董世梅

  12月中旬,四川省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成果对接会在绵阳举行。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悉数到场,现场签订合作协议64个项目,预计产业化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68.98亿元,预计每年新增利税14.74亿元。

  从签约情况看,什么样的产学研成果才能吊起企业的胃口呢?

  面向市场的创新“最抢手”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方面介绍,此次发布的300多条技术需求信息来自全省120家创新型企业,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各大产业领域。同时,负责搜集创新成果的省教育厅和中科院成都分院则抛出了811项可转化创新成果。“技术需求和创新成果都经过了4个多月的精挑细选、层层把关。”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直指市场需求是筛选项目的硬指标。不符合实际生产要求、太过抽象的创新成果都被拒之门外。入选的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有着充分的前期工程化,可直接转化。

  四川鑫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订了总投资达3亿元的清洁能源聚甲氧基二甲醚产业化项目,“投产后,这一项目将每年新增3亿元的销售收入。”四川鑫达公司副总经理刘江称。

  上个月,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处传回一个好消息:在新疆克拉玛依举办的科技成果交易会上,该校的49项科研成果一举签订18项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科研项目在启动前就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处处长杨兆中认为这是成功的原因。

  产学研融合还需继续破题

  产学研对接一直有个难题:企业有需求,高校院所有成果,但两者往往“有缘无分”,很难走在一起。

  刘江很感慨,“高校和企业之间还是缺少信任和沟通”。从2008年开始,公司就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接触,但直到去年有了政府的牵线搭桥,加上企业规模也更大了,该公司的“单相思”才改变为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战略合作。

  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自己的难处。杨兆中摆出高校对接企业的两大“拦路虎”——实验经费和高校考评机制。“企业是逐利的,这对高校来说却显得有点‘急功近利’。”杨兆中表示,高校有很多不错的创新成果处于中试阶段,面对50%甚至更低的实验成功率,企业敢不敢来投资?

  电子科技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皮亦鸣认为,高校现有的“单一学术评价”考核机制让老师将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学术成果往往不注重后期的产业化。电子科大科研成果转换率不足20%。不过,“今年,‘科研成果转化’将正式作为考核标准纳入学校新的五年计划。”

  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和省教育厅合办的产学研成果对接会将形成“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双方正在着手搭建互联网公共平台,实现即时对接,让成本更少、效率更高。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