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射场上的“兵专家”
- 发布时间:2014-12-24 01:31:11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杨宏鹏 张震 路俊
■时代先锋
点火!起飞!
12月7日11时26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搭载中巴资源卫星壮美升空。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200次飞行!
刹时间,声如霹雳、震撼云端,箭冲霄汉、绚丽无比,中国声音再次响彻寰宇……
在欢呼的人群中,一名士兵笑得格外灿烂。
他叫张枫,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四级军士长,被誉为“航天发射场的质量卫士”。
入伍16年来,他参加航天发射百余次,多次排除航天发射重大隐患,攻克多项技术难题。2013年荣立个人一等功,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2014年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被评为总装“兴装强军尖兵”。
7000个火工品安装无瑕疵、100余次故障排除零失误
“数据一口清、状态一摸准、操作一步到位、蒙上眼睛能准确安装设备器件”被誉为张枫的“四大绝活”。
为了练就这些绝活,张枫吃了不少苦。一个设备连接器动辄就是十几斤、甚至几十斤重,张枫扛着一练就是几个小时,肩膀上经常被设备蹭破皮。可不等伤口愈合,他就又迫不及待地开练。在练习蒙眼安装设备时,张枫的手十几次被设备挤伤,被钳子、锤子敲伤更是不计其数。
2011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箭指苍穹,“遥感卫星十三号”即将发射。
发射进入两小时准备,配气台上二级贮箱压力表突然显示为0,张枫第一时间冲到七层发射平台的七管连接器。
凭借多年经验,张枫立刻判断连接器已从箭上脱落。如果七管连接器无法在1小时准备前对接上箭,贮箱增压无法进行,发射程序将被迫中止。
加注完成后,剧毒燃料已经充满贮箱。一旦重新对接七管连接器,高浓度燃料蒸汽必将迅速喷出,操作动作稍慢或出现差错,都可能引发燃料爆炸。
张枫迅速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举起十几斤重的连接器,对准箭上插座迅速对接。剧毒燃料蒸汽立刻从两个测压口喷出,张枫瞬间被毒雾吞噬。在完全看不到的情况下,他一手摸准操作部位,一手拿好力矩扳手,迅速卡住锁紧螺母。
一圈、两圈、三圈……
伴随着螺母的锁紧,黄色毒雾逐渐消散,七管连接器成功实现对接,故障排除,指挥大厅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2009年,军校毕业的岳东东成为张枫的徒弟。平日里张枫和蔼可亲,可在一次训练中,岳东东领教了师傅的脾气。
某型任务火工品安装训练。张枫进行清舱检查时,发现在箭体内有一段不足1厘米的保险丝头。
“箭体内为什么会有保险丝头,知不知道箭体内不能有任何多余物?”张枫拿着保险丝头,质问岳东东。
“晚饭后,加练30组打保险!”
吃完晚饭,张枫陪着岳东东一组组练习打保险,指导他怎样打得更好。午夜,岳东东打完了30组保险。
在他的带领下,3名干部走上系统指挥岗位、10余名同志成为技术骨干、所在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训练标兵单位。
自学课程20余门,精通7个具体专业
多专多能是张枫给战友们最为深刻的印象。
10年前的国庆节前夜,当大家正在会餐时,在发射阵地改造施工现场,空旷的工地、昏暗的灯光,一位身材瘦弱、脸色白净的技术士官还在独自查阅材料、核对图纸,对施工质量一点点核对、一米米丈量,这就是负责工程质量监理的中士张枫。
拿定主意后张枫开始了学习钻研。他搬到工地和施工工人一起吃住,找来与工程有关的专业书籍和全部图纸资料,抓紧一切时间研读。
由于白天要去工地监督施工,学习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张枫坚持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背诵相关知识参数。晚上趁着工地昏暗的灯光看书,常常直至凌晨。他制作了几百张记忆卡片,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常常对照书本和图纸彻夜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张张图纸被他跑得轻车熟路,一份份资料被他记得如数家珍,一个个参数被他背得滚瓜烂熟。
在一年多的工期中,他纠正13个问题,提出20多条建议,成了工地上有名的技术专家。工程负责人连连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士兵不一般。”
2013年,某发射任务即将实施,机电组技安岗位需要临时增加人手,可离进场时间只有2个月。
那时张枫已经成为动力系统远近闻名的专家,突然换到全新岗位,从零开始,困难可想而知,可他毅然接受了挑战。
张枫抓住2个月的时间,借来大量资料学习,将地面设备布置图抄记在保密本上,将各阵地线路布置、电压参数、接地指标牢牢记下。张枫向指挥及机电组的战友请教,从操作手到专业组长他几乎问了个遍;从设备工作原理到技安指标参数,1个月内他记下3大本笔记,成了技安专业有名的“数据一口清、理论问不倒”。
年底单位表彰先进个人,刚到技安组两个月的张枫,得到全组认可,被推荐为试验任务先进个人。在技安组干了十几年的老兵说:“这样的先进,我们服气。”
入伍16年来,他自学各类课程20余门,拿下钳工、车工、焊工、电工四个工艺高级证书,精通7个具体专业,成为3个专业的带头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兵专家”。
完成论文13篇,修改操作规程100余条
在航天发射这个高新技术密集的领域,在技术室这个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的高学历团队中,只有高中文凭的张枫硬是完成论文13篇,修改操作规程100余条!
2008年,某型号任务即将发射,加注电缆终端设备频频出现数据漂移的问题,只能等厂家人员进行处理。可是厂家远在千里之外,足足等了3天,直到临射前一天,才将问题排除。
这怎么能行?!
张枫开始了电缆终端设备的研究学习。他从厂家要来学习资料和相关说明书,对照设备图纸一点点研究。每逢厂家技术人员来发射中心,他都抓住点滴学习、讨论,常常在技术人员的房间内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技术人员离开后,张枫就通过电话请教,那时月工资仅有3000多元的张枫,电话费就要花掉几百元。
厂家技术人员小郭与他成了莫逆之交,主动将自己5年来设备维护的经验笔记借给张枫学习。
2009年,某新型号即将首飞,加注电缆终端设备再次出现数据漂移的问题。张枫主动请缨,顺藤摸瓜逐个节点检查,在300多次导通、绝缘测试后,终于发现一组50芯的电缆端头存在设计缺陷。他围绕问题进行重新改造,一个上午就让设备恢复了正常。
张枫成为了电缆终端设备有名的专家,并带出了多名徒弟。
2006年4月,在某型任务中,战友在安装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火工品电缆时,用鱼嘴钳对电缆插头进行紧固,由于用力过大,造成插头外壳崩裂。
一次普通的操作失误,却引起了张枫的思索……
“系统梳理所有相近操作,完善细化技术文件和操作规程。”当张枫提出自己的想法时,班里的战友大吃一惊。
为了晚上加班不影响同班战友休息,张枫申请到机房值班。他对所属的7个专业40余万字的技术文书进行“地毯式”分析,将24个任务型号的千余项质量体系操作规程,对表实战重新梳理。
3个月后,瘦了一圈的张枫,拿着一摞两万多字的报告找到了室主任。这份涉及7个专业、20余项操作规程细化和质量标准量化的报告被官兵称为“动力宝典”,成为重要的质量文件。
就是靠着这份聚焦战场需求、敢于挑战、勇于攀登的精神,张枫用一名士兵的冲锋,垫起新的打赢高度!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