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伪生态文明建设”之风不可长

  • 发布时间:2014-12-24 01:00: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陈梦玫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改革发展总体布局中日见重要。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但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假生态文明建设之名行破坏生态文明之实的“伪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势头不小,对此需要加以甄别和防范。

  这种“伪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特点是,违背自然规律、超越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建设。其典型表现为:

  一是植树种草,绿化环保。一些地方认为,只要增加绿化面积、美化环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就是生态文明。诚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但更重要的,是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循环、低碳、高效、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全面转型。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就是要求用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增长方式,转向和谐型、恢复型、建设型发展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代内与代际间的公平。“植树种草,绿化环保”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

  二是大树进城,好树搬家。一些城市为应对上级检查或为迅速达到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目的,花费高昂代价,从深山或不远千里,挖掘或者购买大树甚至古树,移栽到城市。这种方式,对于原本孕育古木大树乡愁的山乡村落而言,无异于一次生态洗劫,而新的移植可能水土不服,形成不了生态。

  三是人工打造绿水青山。北方许多缺水城市兴建高耗水的高规格草坪,西北部干旱地区为追求形式,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建设人工湖泊,喷灌人工草地,甚至在高速公路隔离带中种植植物,用洒水车浇灌。诚然,人人都有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但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只能在不超过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这种超过生态承载能力、违背自然规律,在戈壁大漠中建设绿水青山,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既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初衷,也是不可持续的。

  四是生态折腾,无止无休。一些地方在生态文明旗号下,今天植草坪,明天改花园,后天栽大树。这种生态折腾不但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而且成本巨大,显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涉及到体制机制问题,也涉及到认识问题。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面考核,建立责任追求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是自然的、可持续的,对其考核应考察自然资源资产的总负债情况,要追溯到生产和生活方式源头,还要严格财政预算。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不能超越生态保护红线。应当加强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运用法律手段严惩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生态多样化。比如在西部干旱地区一味建设人工湖、人工绿水青山,就是在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而非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