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难大涨” 忽略了生产率提高因素
- 发布时间:2014-12-23 00:31: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据媒体报道,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超过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工资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大幅度增长。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网友的广泛质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工资不能再大涨,又怎样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呢?
站在社科院理论分析和预测的角度来,未来若干年内,制造业不仅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投入很多生产要素,而且融资和税收负担过重的矛盾也十分尖锐。如同分析所言,制造企业一半的利润都被税收吃掉了,要想继续投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员工收入中克扣一点。如此,员工收入要想保持过去一样的上涨速度,自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和巨大的压力。
站在社会与公众的角度分析,要想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如果员工收入上不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企业还怎么转型升级呢?企业又怎么发展呢?没有员工积极性做保障的企业,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与发展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双方可能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制造业要想转型升级,就必须采用更多新技术、新工艺,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恰恰是与劳动者就业相矛盾的。也就是说,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会使劳动用工数量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具备增加员工收入的条件,能够保持员工收入继续较大幅度增长。关键在于,那些找不到工作或被新技术、新工艺淘汰下来的员工,他们的收入如何提高,如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否则,他们会拖收入增长的后腿。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社科院报告与公众意见出现分歧的症结所在。
社科院的报告担心未来收入增长不会再保持较快速度,显然是基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渐渐突出,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逐步走出最低端的制造体系和平台,逐步向中高端制造业转移。那么,劳动生产率也会比其他东南亚国家要高出一定水平,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同样存在。
必须看到,不管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也不管制造企业是否愿意去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都是一个趋势。不给劳动者足够的报酬,要想招收到合格的员工,难度是相当大的。在劳动者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的情况下,即便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劳动者也不再会像过去那样自降身价去接受聘用的。而企业对不具备较高技能的员工,也是不再会像过去那样录用。这种利益博弈,会倒逼居民收入增长,倒逼各方都转变观念。
正因为如此,在确保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翻两番目标问题上,政府应当提供更多支持、做出更多让利。譬如对中小微企业减税、对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等实施扶持政策;譬如对高收入者课以较重的税收;譬如按照国际惯例征收物业税、加大奢侈品消费征税力度、尽快开征房产税等。以此来弥补减税留下的空隙,并为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留下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社会救济力度,让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短板不要继续拉长。如果能做到这些,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还是大有希望的。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