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行的落寞:一群人的另一个武林
- 发布时间:2014-12-22 09:31:44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新作《一个人的武林》片尾,导演陈德森任性地加入了一段3分钟的花絮,让幕后武行出来说话:这其中有徐小明、袁祥仁、林迪安等著名武术指导,但更多的是寂寂无名的幕后武师。他们或露脸,或献声,或仅以海报、字幕的形式在荧幕上回放闪现,但这已经足以感动观者。
曾拍摄《神偷谍影》《特务迷城》《十月围城》等动作电影的陈德森并非武行出身,但他亲历了香港动作片的黄金时代,也眼见辉煌翻篇。他说,制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向香港动作片的台前幕后人员致敬。
香港电影武行的黄金时代
在香港电影历史上,武侠、功夫片一直是重要的一支。早年的香港影坛把出身武术行当,后参与电影拍摄的武师叫做“龙虎武师”;到后来,这一称谓逐渐变成了“武术演员”或“武行”。他们常以明星的替身身份出现,有时甚至男扮女装,吊在半空中飞檐走壁,做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回旋踢;有时变成打手甲或者劫匪乙,从高处跳下,或遭到重击后飞出、落地,将桌椅砸烂。
遥想香港武侠、功夫片辉煌的上世纪60年代,大导演胡金铨的《大醉侠》开新派武侠片之先河,张彻的《独臂刀》为香港影坛首次创造了百万港元票房奇迹。彼时作为张彻御用武术指导的刘家良后来也独立做了导演,由他执导的《少林三十六房》走的是正宗国术路线,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影片。刘家良的“刘家班”、于占元的“元家班”在当时已经是香港影坛地位不可撼动的武术指导团队。
李小龙的突然离世,胡金铨、张彻接连几部作品的票房失败,曾令功夫片一度跌入低谷,直至上世纪80年代方才回潮。张鑫炎的《少林寺》掀起了海峡两岸的功夫热;“元家班”的大师兄洪金宝聚拢了一批专业人士成立了“洪家班”;袁氏兄弟配合着“洪家班”也是一时风头无量,在上世纪90年代后,更是进入好莱坞一展身手;成龙、冯克安等人在1979年成立了“成家班”,硬桥硬马、风格写实的功夫片一时风靡。
但之后,徐克等影人引领的新式武侠兴起又宣告着上一代的落伍。上世纪90年代,“洪家班”解散;1992年,“成家班”解散;1995年,影评人列孚在《明报月刊》上发出“香港电影已死”的哀叹。彼时,香港本地影片的开机率已大幅降低,武行们无戏可拍,一部分转战东南亚,少数人游走于好莱坞,而大部分选择北上求发展,拍摄的作品也多数从电影变成了电视剧。
内地电影市场成香饽饽
随着内地影视业的兴盛,内地市场的开放成了香港电影人的救命稻草,不少香港武行来到内地“淘金”。
范冬雨是科班出身的导演,却也是内地最早一批做武行的人。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李连杰的《少林寺》掀起了国内功夫片的狂热。一时间,大批功夫电影,如《武当》《武林志》等跟风上映。但由于没有专业的武术指导,这些电影在视觉体验上与香港功夫片相去甚远。
范冬雨回忆,相比于经验匮乏的内地武行,当时的香港武行在国内仍处于上游地位,“尤其当国内很多人连威亚都还弄不清楚的时候,武术指导基本上是由香港人担任的”。
但是,香港武行动辄上千港元的日薪,加上工作超8小时还得双倍计工资等行内规定,令很多内地的剧组望而却步。相比之下,随着国内影视市场的兴起而逐渐有了自己发展空间的内地武行,价格只有1/3甚至更少。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内地武行逐渐坐稳了位置。尤其是在电视剧领域,大部分对功夫画面的品质要求并不高,再加上武戏与文戏的大量穿插,很多剧组为了省事省钱,也倾向于使用内地武行。范冬雨表示,“很多打戏里也带有那么一点儿文戏,你让导演拍完再把武戏拎出来让武行拍,效率太低了,所以很多戏直接就让武术指导演了”。正因如此,香港武行成为国内武行的中流砥柱,人数占到国内武行的八成。
武行受伤比率曾超50%
对武行来说,摔摔打打简直是家常便饭。受伤、失禁、肌肉萎缩甚至是死亡,都是这个工种必须承受的风险和代价。
17岁入行的陈德森说自己从那时起就每天看到武行被摔、被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行受伤比率超过50%,当年的“成家班”也曾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在医院里,永远有7张床位是为‘成家班’的人留着的”。
“早年的功夫电影片场是不让戴护具的。那时候拍一个从高处往下摔的镜头,10个武行就都排在那里当‘后备’,第一个人摔坏了,第二个、第三个就得接着上,救护车在旁边等着,摔坏了直接送去医院”。
究其原因,陈德森感到这与当时武行的“江湖气质”有关。“如果你带护具,用纸皮箱进行保护,有些武行就会说:‘哎呀,你是哪门哪派的?怎么那么没用!’为了面子,大家都只能硬着头皮真摔真打”。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武行的职业生涯被迅速断送。直至后期,随着动作难度的加大,动作戏对武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武行才渐渐有了多加保护、避免受伤的意识。例如,拍摄高空坠地的戏,所谓的地板实际上加了一层“榻榻米”,即下面垫了海绵、纸壳,让武行不至于实打实地跌在地面上。
一个称职的武行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简单来说包括8个字:技、器、拳、车、威、火、替、杂。指的是武行要包揽特技、武器、功夫设计,要会飞车、吊威亚、用枪械、爆破等高难度动作,还要能当替身,也能干杂活儿。
即便到了如今的电影特效时代,武行依然要掌握这些技能。所以,即使再小心谨慎,武行仍然面临着各类危险,意外伤亡事件仍时有发生。吴宇森的《赤壁》剧组曾酿成1死7伤的惨剧;内地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组也发生过一名烟火师被炸死的惨剧。
现在的动作片已不再捧人
作为曾经的武行,成龙、洪金宝这些响当当的功夫巨星是香港动作片辉煌时期受益最大的一代;元彪、元奎等尽管后来未能更进一步,却在影坛中也有着颇高的地位;程小东、薛春炜等武术指导也在行业中闯出了一片天地。而在他们之后,从香港武打片走出的青壮派已经很少,除了甄子丹、钱嘉乐外,已经鲜有新人能够独当一面。
如今要捧出一个像样的动作明星或武术指导,不但香港几乎没有可能,在内地亦无成功范例。对此,出身“洪家班”的钱嘉乐的看法是:时代变了。“以前电影公司愿意花大价钱拍打戏,大家都非常拼命,拼出来可以做副武术指导、武术指导,再好一点儿甚至能做男主角,甚至做到导演,大家都有钱赚。现在钱都用到明星那儿去了,没有年轻人肯拼命了,觉得没前途”。
放眼时下的内地武行队伍,业内人士称,从10个武行中,顶多出1个动作指导,当演员的更是万里挑一。张晋是一个成功案例,从“袁家班”走到幕前,更凭《一代宗师》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但由于人气等方面的限制,张晋独挑大梁出任男主角的机会并不多。
做过普通武行的钱嘉乐回忆,上世纪80年代,洪金宝给他开的底薪是15000港元,而且一月哪怕只拍一天戏,或因受伤没法开工,15000港元也照拿不误。在加入“洪家班”前,钱嘉乐还做过3年散工,收入依然可观,“那个时候香港电影电视市道都很好,很能赚到钱,那时候我的钱包经常是鼓鼓的”。
陈德森透露,如今的香港武行日薪不过千余港元,多的2000港元,再加上无法做到“日日有工开”,如今武行如果留在香港,收入并没有上涨多少。
而在内地,武行的收入在10余年间也上涨缓慢。内地导演、武术指导范冬雨认为现今武行的收入与付出明显不成正比,这对武行很不公平。他透露,上世纪90年代初,内地武行一月能拿到三四千元。冲着这不菲的收入,不少年轻人进入了这一行业。“但现如今,负责化妆、服装的人的工资都涨了,道具师都能拿到12000元了,武行却只能拿6000元。”范冬雨感慨道,“这以后还有谁愿意干这行啊!”
(文/邵登 程佳 据腾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