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山西小杂粮需拓大市场

  • 发布时间:2014-12-22 05:34:38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作物品种多令人羡慕 餐桌需求大无法满足

  伴随着 “养生”这一概念,杂粮实现了华丽转身。从曾经的“糊口粮”,到现在的健康生活保健品,杂粮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

  作为一个杂粮大省,山西小杂粮由于受长期粗放式发展、深加工产品较少等因素制约,与潜力巨大的市场相比,还有很大成长空间。顺优势而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小主体真正配得上大产业,山西小杂粮产业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健康养生成消费新理念

  如今,俏销市面的各色杂粮产品,在城乡居民主食餐桌上已经占有相当的比例。

  在省城各超市卖场,随处都可见杂粮的身影,价格普遍要高于精细粮。以太原市平阳路一家大型超市为例,标准粉的价格为2.3元/公斤,而豆面、燕麦的售价都在每公斤4元以上。

  “现在流行吃粗粮,现磨的,没有添加剂,吃着放心。”12月14日,太原市小店区一家粮油店生意红火,市民董女士 “抢”到10斤莜面。店老板则麻利地在满地杂粮间来回穿梭,称斤、打包、收钱,“虽然不会像大米、白面那么大的销量,但现在买杂粮的人越来越多了,回头客很多。”

  各大酒楼食肆的杂粮主食也备受青睐。12月14日午餐时间,省城食品街一家晋菜馆,刚出笼的莜面蒸饺很快销售一空,餐馆负责人介绍,店里的杂粮小吃很好卖,有的客人吃过后还会打包带走几份。

  五谷杂粮走红,除了原粮、主食产品,连饮料、零食这样的高附加值产品也玩起粗粮概念。山西优质杂粮系列太谷饼、杂粮系列月饼热销省内外市场,绿豆牛奶、黑米豆奶、谷物酸奶等粗粮概念的饮品也出现在货架上。

  山西并非产粮大省,却是享誉全国的 “小杂粮王国”。在11月27日举行的2014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上,曾经躲在深山人不知的杂粮包装成精美的产品,引得各地的参展商不停询问、品尝。同时,忻州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 “中国杂粮之都”称号,神池县被授予“中国亚麻油籽之乡”称号。

  这样的荣誉,山西受之无愧。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丰富的杂粮品种,山西占尽资源优势。主要杂粮作物有豆、麦、粟、薯、黍5大类120多个品种,全省杂粮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3。谷子、荞麦、燕麦等小杂粮生产基地建成,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年加工能力近5万吨,杂粮名牌产品众多,每年大约有3万吨的小杂粮产品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地。

  全国叫好却难走出山西

  在省内外各大会展现场,味道鲜美、制作工艺花哨的山西杂粮小吃必然引来外地客商关注,然而,赞誉声中又略带遗憾, “山西的杂粮很好吃,只可惜离开会场就不容易买到了。像莜面栲栳栳、红面鱼鱼这样加工好的杂粮主食,市场上几乎没有。”

  外地客商的 “遗憾”不无道理。农产品的终极消费在餐桌,虽然我省小杂粮资源丰盛,但主食产业化率并不高,只占全国15%的一小部分。

  “许多小杂粮还处在提篮小卖阶段,规模小、水平低、产品单一,虽然是 ‘小杂粮王国’,山西还没有一家能真正担当龙头的企业。”和小杂粮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省粮食局专家王九元介绍,目前,全省杂粮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25%,而且多以原粮初加工为主,市场的通路没有真正打通,杂粮的产能也就难以激活,效益更无从做大。

  小生产,意味着不可能在创新品种、提高产量、研发深加工上下功夫。 “这就导致我们缺乏高附加值、有科技含量的新品,很多杂粮仅局限于餐桌,离不开山西本地。”王九元说,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山西小杂粮的最大病症。

  此外,卖原粮的做法还 “难为了”消费者。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常常无暇研究杂粮的复杂做法,有时即便是正宗 “老醯儿”,也常常因为 “不会做”而无从下手,这一瓶颈又反过来制约了传统杂粮产业的传承与发展。

  “绿豆十多元一公斤,做成绿豆糕、绿豆面条能卖多少钱?再深加工成绿豆饮品呢?”王九元看好杂粮的市场前景,他认为,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谁能抓住杂粮的深加工商机,谁就能抓住大市场。毕竟,与10年前相比,如今的杂粮市场容量已经有了近百倍增长,形成4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在王九元看来,目前我省小杂粮市场整体水平仍较低,要做强杂粮产业,必须使其核心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共同得到提高,这就需要一批领军企业,使杂粮真正变成方便、快捷的健康产品。

  市场广阔需要深耕细做

  将原粮深加工,向主食厨房和保健品领域进军,将小杂粮资源优势做成大产业,上到政府,下到企业,各方都在用心破题。

  2012年,我省启动杂粮产业振兴计划,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优化品质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优势杂粮。

  未来3年到5年,我省将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拉平与玉米、小麦两大主粮的补贴差距,力争使全省杂粮产量增加30%,杂粮亩均收益提高150元;建立一批万亩、5000亩和1000亩的规模化杂粮生产基地;择优扶持杂粮产业龙头企业;着力构建覆盖全国的小杂粮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在忻州市规划建设山西杂粮展示基地和展销中心,3年到5年之后,形成北京等大城市有直销窗口,太原有物流园区,各市有大型批发交易市场的营销格局。

  同时,杂粮加工产业布局也逐渐明朗,晋北重点发展燕麦凉面等小杂粮复合面制品,熟食制品等主食化营养食品;东西两山重点发展小杂粮月饼、饼干、早餐饼等即食食品和休闲食品,推广生产小杂粮生物营养素等高附加值产品。

  “各方频抛橄榄枝,我们没有理由再漠视,要借势突围。”省粮食局局长杨随亭表示,山西小杂粮必须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瞄准高附加值产品,与传统的酒、醋、饮品等产品结合,发展特色杂粮的衍生品,并着力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和市场的衔接,延伸产业链。

  本报记者张 婷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