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青山绿水的财富传奇

  • 发布时间:2014-12-22 01:30:5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刘志强

  ■行进中国·创新故事

  11月底,纵是初冬时节,走进核桃坝村,仍可见满目连绵起伏的茶海,那沁人心脾的绿和着带茶香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

  沿绿海间蜿蜒的水泥路前行,青瓦白墙的转角楼、三合院渐次映入眼帘。一幢幢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分布在翠色欲滴的茶海间。

  位于贵州湄潭县东北部的核桃坝村,面积12平方公里,茶园面积10640亩,其中有机茶园2668亩,已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整体发展格局,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农家,美了乡村。

  核桃坝村支书陈廷明说:“1996年,村里人均收入才2200元,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可达14000元。现在大家是‘住宽敞了、行通畅了、穿时尚了’,1/3的家庭开上了小汽车,七成以上住上了小洋楼,上百万身家的就有100多户。”

  县长李勰介绍,湄潭是贵州茶业第一县,今年综合产值上50亿元,全县50万人有32万涉茶致富,核桃坝的领头示范效应功不可没。

  核桃坝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三条重要经验:从自然秉赋出发找对了种茶这一致富的路子;从持续发展出发找准了科技这一助力发展的支点;从整合资源出发找到了品牌这一撬动市场的杠杆。

  找对主业:靠自然,两任村支书35载咬定茶产业不放松

  在核桃坝村,茶被称作“摇钱树”。这棵“摇钱树”由两任村支书35载接力,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而成。

  上世纪60年代,核桃坝曾是全县出了名的穷山村。核桃坝,几大湾,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这是该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为寻脱贫致富路,30多年前,老支书何殿伦带着核桃坝人炼过铁、办过化肥厂,但除了留下污染,农户经济状况却没有根本改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何殿伦凭借在附近省茶叶科研所打过工的经历,与该所开展茶树良种繁育研究方面的合作。科技人员告诉何殿伦,核桃坝土壤酸性适度,且富含锌、硒、锶等微量元素;全村海拔800米到1200米,年均气温15℃,周边无环境污染;地形呈小丘陵易于连片种植,其间杂布成片的小树林,不仅可避免大量阳光直晒,形成有利茶叶品质的漫射光,还因自然分隔成小区域可减少病虫害的交叉危害。

  脚下这块土地适宜茶树生长。1979年,何殿伦率先种了3.5亩茶,并“强迫”另外3名大队干部也试种了2亩。

  试种成功后,为带领乡亲们一起种茶,他毅然给有关部门立下字据,请求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如果不成功,债务由他一家承担。用担保来的资金,何殿伦从茶科所买来良种茶苗发给村民,让村民获得收益后再还款。

  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几年间茶树种植在核桃坝全面开花。1996年,核桃坝茶园发展到1350亩。也是这一年,现任村支书陈廷明从何老支书手中接过接力棒。他带领村支两委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了新形势下茶产业发展规划,使核桃坝茶产业又上新台阶。

  两任村支书35载咬定茶产业持续发力,核桃坝终于成为湄潭率先崛起的茶业第一村。

  找准支撑:靠科技,“小”产业持续发展有“大”前途

  如今,核桃坝村农户人均收入居全县之首,是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1.5倍。陈廷明感触颇深地说,核桃坝茶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

  30多年来,核桃坝充分利用紧邻省茶科所的“近水楼台”优势,不仅及时引进和应用良种与最新种茶技术,还在项目、产业等方面与其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指导和咨询关系,全村户户掌握了一门以上茶业技术,核桃坝也成了贵州省茶叶无性繁殖良种基地、茶业人才培训基地。该村每年有70多人外出打工,卖的不是劳力,而是茶业技术。记者遇到一个在石阡任技术指导的村民小组长,他说自己月收入能达到6000元。

  近年来,该村利用作为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大好时机,与贵州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积极争取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大力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促进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2007年,县里选派的科技特派员任家强进驻核桃坝,担任村产业核心四品君茶业公司总经理。近8年时间,任家强在村委会的支持配合下,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约请茶科所专家技术入股,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企业先后获得10多个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00多万资金支持,形成40多项专利。公司利用茶园套种的桂花,与西南大学合作开发桂花红茶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几乎占公司年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科技的持续注入和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使核桃坝村级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转变,茶产业由单户手工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变,销售方式由上门推销、就地销售,向连锁店和网络电商转变。

  找到市场:靠品牌,渠道拓展产业效益成倍增加

  创业之初,老支书何殿伦就说,茶叶卖不出去,砸在手里就是一堆草。市场是核桃坝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为拓展这条生命线,上世纪80年代,何殿伦带上干粮,一路走过遵义、贵阳、重庆等地,风餐露宿,四处推销核桃坝的茶叶。

  2007年以前,每到产销时节,核桃坝热闹非凡,小企业、小作坊达623家,但所有产品均以散茶出售,“无名无姓”,不值钱。尽管那时核桃坝人均年收入已3800多元,算贵州农村的佼佼者,但茶业发展遇到瓶颈。

  镇村领导苦苦寻找突破口。恰在此时,湄潭县工商局建议该村整合产业,注册商标。2006年,老支书何殿伦与陈廷明牵头组建核桃坝四品君茶业公司,部分加工大户和村民入股,注册“四品君”商标,核桃坝村茶产业迈开了倚仗品牌打天下的新步子。

  实施品牌战略后,核桃坝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同度提升,茶叶销量和价格随之上升,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800元。仅四品君茶业公司2007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60万元,2008年达580万元,2009年达1200万元,很快成长为一家有影响力的企业。现在,四品君已有省内连锁店38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省有连锁店7家,还开设了电商与体验店共存的门市。消费者在淘宝或京东上输入“四品君茶叶”,即可买到来自核桃坝的宝贝。

  现在,核桃坝有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5户茶叶小型加工厂,依托县茶业协会申报的公用品牌“湄潭翠芽”商标和村里的“四品君”品牌,市场渠道不断拓展,产业效益成倍增加。

  为使核桃坝的明天更富更美,陈廷明提出了新时期新常态下,融一、二、三产为一体的发展新思路:围绕茶旅一体化做文章——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为重要支撑,开发新产品,深化、拓展和延伸茶产业链,村里还将建一个旅游公司,统筹茶旅一体化的市场运营。

  核桃坝所在的湄潭县和贵州众多坐落在大山里的县一样,一湾清澈的湄江河水绕城,周边山峦叠嶂青黛可人。一条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带动、围绕茶叶构建的生态富民产业链,已在这里基本形成。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该县正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为龙头,充分发挥核桃坝等茶业专业村的领头效应,大力促进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力争率先走出融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为一体的同步小康路。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