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2014中俄合作交出靓眼成绩单
- 发布时间:2014-12-19 23:39:0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任瑞恩 董爱波)即将过去的2014年,对于中俄关系来说殊不平凡。在多种因素推动下,两国在一系列重要合作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收获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一些分析人士称,中俄关系开启了“蜜月期”。
这一年,两国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5月份,中俄结束了长达10年的天然气谈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这一价值达4000亿美元的合同规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供气量最终将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
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这一合同无论对双边关系还是对整个世界贸易来说,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长期交易。
11月APEC北京会议期间,中石油与俄气又签署了《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预计年供气量将达到每年300亿立方米。
通过东西两条管道,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总量差不多是目前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量的一半。
专家们指出,能源是中俄合作的“重中之重”,是两国双边关系的战略领域,未来两国将进一步密切该领域合作,努力构建稳定、全面的能源伙伴关系。
2014年,中俄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签署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8150亿卢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便利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近期,中国四大商业银行都已在俄罗斯建立起分行,两国在贸易、投资和借贷中中俄本币直接结算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当前卢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许多俄罗斯人将人民币作为避险工具。据俄媒体最新资料显示,10月份,莫斯科外汇交易所卢布对人民币的交易量比上月猛增80%,达到125亿元,创下2010年该所推出人民币对卢布挂牌交易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
“中俄金融合作举措不仅将大大降低双方融资和兑换成本,给两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便利,还对推动构建新的,更加合理的全球金融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说。
2014年,中俄在互联互通领域实现飞跃,为“一带一路”建设率先垂范。在7月份举行的首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上,中俄签署了卫星导航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的北斗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将实现”强强联手”,打造统一导航空间。
格洛纳斯副总裁叶夫根尼·别良科提出:“双方广泛合作的主要方向是适配标准,首先是交通工具上所使用的导航信息系统的标准。目标之一还包括适配整个丝绸之路沿线的标准,包括欧洲、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
10月份,在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期间,两国决定合作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优先实施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
专家指出,上述两个项目也可看做是中俄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举措,有望成为继能源合作之后推动两国深化合作的“领军项目”。
2014年,中俄民众交往尤显热络。至3月底,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中国公民赴俄旅游人数保持了6.6%的增长。同时,俄罗斯继续保持中国第三大旅游客源国地位。
两国跨境电子商务也蓬勃发展起来。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速卖通在俄罗斯的活跃用户超过400万人,阿里巴巴商户每天向俄罗斯发货金额约200万美元,节假日甚至翻倍。阿里巴巴的速卖通目前已成为俄罗斯第一大电商网站。
得益于中俄各领域合作的有力推进,2014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中俄经贸合作实现了逆势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中俄贸易额达到78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0%。这与两国对外贸易增长放缓,特别是俄罗斯与多国贸易出现逆差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商务部欧亚司司长凌激认为,从中俄贸易和投资积极性来看,两国提出的2015年前将双边贸易额增加到1000亿美元、2020年前增加到2000亿美元的任务可以完成。
分析人士指出,中俄战略合作早已不是意识形态的结果,而是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将高水平的政治互信加快转化为务实合作成果,为两国人民谋福祉,早已成为两国的共识和既定目标。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日前举行的年度大型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俄转向东方的政策是早已制定的计划,并非出于政治考虑,而是与世界经济形势有关。
此前,俄外长拉夫罗夫在总结今年俄外交工作时指出,互相考虑对方利益、相互尊重、平等、不干涉内政是俄中关系发展获得如此成功的坚实基础。他强调:“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不取决于局势的特点,并且不针对他国”。
2014年是中俄建交65周年,两国元首共同声明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到新阶段。这意味着两国将在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基础上,不断充实高水平特殊性的内涵。未来中俄两国合作还将结出哪些硕果,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