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从要低保到要技术

  • 发布时间:2014-12-18 05:48:5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初冬的乌蒙山脉腹地,烟雨朦胧,寒气逼人。贵州省西北角的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利民生态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却是一片火热景象,村民正忙着抢收党参。

  看着一根根肥嫩的党参蹦出地面,合作社理事长陈杰笑得合不拢嘴,“今年又是个好年景。”去年,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党参4200多亩,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1047户社员户均分红1万多元。“今年面积和去年差不多,社员收入也不会少。”陈杰告诉记者。

  地处乌蒙山区的迤那镇,平均海拔2140米,山高坡陡、缺水少绿、地薄民贫,曾是贵州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直到2010年还是省级二类贫困镇。当时,全镇14个行政村有13个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1.5%。

  2011年,迤那镇被贵州省列为扶贫开发“集团帮扶、整镇推进”的试点镇,揭开了该镇脱胎换骨的新篇章。

  3年多来,迤那镇从“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惠民生,控人口、保生态”入手,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35元,比2010年分别净增3600元和14035元,贫困村数量减少近一半。

  3年多来,贵州50多家省直部门倾情帮扶迤那,累计投入资金13.7亿元,实施了670多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领域,先后修建小水窖2300口,建成通村油路134.5公里、硬化道路331.6公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在大力改善基础条件的同时,迤那镇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七个两万”工程,重点发展中药材、脱毒马铃薯、高产玉米等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34个、党员创业带富基地8个,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500多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到四成,有效拓展了群众致富门路。

  饱受风沙之苦的迤那人,把生态保护作为开发建设的根本来抓,“封、造、管、抚、育”并举,立志走一条生态发展路。该镇3年多累计实施封山育林1万余亩、荒山造林2500亩、种植经果林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38.2%。

  作为贵州省重点打造的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之一,迤那的城镇建设也初具规模。在该镇芙蓉新村,一栋栋小洋楼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不少家庭的阳台上摆满了花盆。

  家住69号小楼的马二花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以前,马二花一家“蜗居”在40平方米的土墙房里,如今两层小楼里电视、洗衣机、沙发一应俱全。

  如今,在迤那镇的东南部,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虽正在建设中,但学校、医院、书店、商店一应俱全。“我们按照威宁次中心城镇的定位来推进城镇建设,到明年底城镇容纳的人口将超过1.5万。”迤那镇镇长穆春林告诉记者。

  尝到发展甜头的迤那人,脱贫致富的信心更高、劲头更足。穆春林告诉记者,“以前群众向政府要的是低保,如今要的却是技术、项目。”

  面对新一轮精准扶贫的要求,迤那镇确立了规划、项目、资金、管理“四到村”和扶持、技术、干部、效益“四进户”的工作思路,重点推进产城、工农一体化发展,帮助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根据规划,迤那镇将在2015年实现整镇脱贫目标。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