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高科技为民营企业打开大门
- 发布时间:2014-12-17 19:31:0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宇宙星空碰撞草根经济——中国航天高科技为民营企业打开大门
新华网宁波12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姬少亭 黄深钢 任沁沁)中国航天打开了一扇大门,门后是宇宙星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始集中地将其掌握的上万项专利和数万名科研人才逐步向市场开放,此举被视作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天地对话”:一方是代表太空星辰的中国航天,一方是最为草根的中国民营企业。
16日至17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的“2014中国航天(宁波)新材料产业化论坛”无疑为中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最新的注脚——中国航天集团下属7大院21家厂所及公司带来了首批30项技术,面向宁波当地1300家从事新材料技术研发生产的民营企业进行推广。
“中国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有上千万家,它们中的一些头一次开始实打实拥抱太空和宇宙。”航天科技集团下属航天未来(北京)科技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家菊对记者说。
这次论坛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航天基金会作为指导单位。这是作为“神舟”“玉兔”的“家长”之一、引领中国技术创新前沿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度深入民营经济腹心前沿,向民营企业集中提供一批新材料技术。
“过去,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往往是在寻找西方的快车,从今天开始,这些技术的开放将让它们搭上中国的火箭。”黄家菊说。
此举被视作航天工业深化改革的重大举动,或将开启中国先进制造业一个千亿级的科技成果转化空间。
据介绍,航天科技集团的这次“破冰之举”是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把科技创新的成果加快进行产业转换,促进地方的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为中国经济注入新能量。“这是航天人的责任和使命。”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王崑声说。
宁波是全国首批建设的七个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并拥有磁性材料、化工新材等五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该市1300家成规模的新材料企业年产值达1000亿元,有的生产线是世界上最大的。另外,这里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创业精神最昂扬的地方之一。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张建启说,这件事做好了,将引领创新,因为航天最能激发人的创新热情。它还将进一步提升民族的凝聚力。
王崑声介绍,航天应对的是太空极端环境,对材料的要求很高,这方面中国发展出了许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有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举例说,基于航天技术发展的人工晶体材料、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心脑血管材料及血管支架、轻量化汽车用新一代先进超高强度钢等,已进入产业萌芽或培育阶段。
他预测,到2020年,人工晶体的产值国内超10亿元,需求50亿元。心脑血管材料及血管支架的产业规模将达1000亿元。锂离子电池及材料有100至300亿产值。轻量化汽车用新一代先进超强度钢,用于环保车,以年产量100万吨计,产值达1000亿元。
新材料还只是一个开始。今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大力推进航天技术向市场的转化应用,包括卫星应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
这次论坛上,航天科技集团与宁波市政府签约,搭建了国内首个航天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负责技术转化的务实操作。
首批5家当地民营企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了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再生铜利用企业及铜加工企业之一,它希望通过与中国航天的合作,发展具有特殊性能的功能性材料,譬如绿色表面防腐处理技术,未来可以应用到磁性材料生产中。
金田铜业副总裁王永如表示,航天系统面向民企逐步开放,释放出原本“神秘而高不可攀”的技术,为民企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可能,拓展了民企发展的空间,也将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
许多企业家相信,通过崭新的对接平台,“中国制造”一词将产生巨大变化。
“通过这样的对接活动,将省去两个5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副所长孙彦堂说,以其研究所研发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粗略估算,以前发动机的相关材料如果企业自行研发试产,需要10年时间,而通过对接平台,就可能迅速找得到合格的材料供应商,将这一过程起码节约五年,相关经费起码节约一半。
航天人认为,此次对接并非只是单方面输出,而是一场交流,是双赢。
孙彦堂认为,当航天技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反推航天科研的发展。“市场灵敏度高的民营企业,将在合作中逐渐影响航天人的思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巴日斯认为,航天技术产业化无疑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闪光点。他相信,航天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是带动新技术发展的“龙头”。航天技术是诸多科技领域的高度集成,荟萃了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的众多成果和各个专业的人才,所以迄今没有任何其他产业部门的综合性可与之相比。
“一旦能够实现与社会经济实体的产业化结合,其释放的能量与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巴日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