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推十年长远房屋策略 总供应目标新增1万个单位
- 发布时间:2014-12-17 07:4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香港近年来房价和租金飙升,问题的症结在于供应不足。”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在12月16日的记者会上坦言。
由于供求失衡,香港的物业价格和租金持续上升。香港差饷物业估价处公布的10月份最新楼价指数显示,住宅售价及租金指数均创新高。10月份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报270.1点,连续7个月创新高,全年累计升幅达10.4%。
为了帮助更多的香港市民安居乐业,12月16日,香港政府正式推出未来十年的长远房屋策略,调整未来10年总房屋供应目标,由47万个单位增加至48万个。他指出,此次新增的一万个单位属全数拨入资助房屋是回应中低收入阶层和年轻家庭渴望置业的需求。
其中,公营房屋与私营房屋的比例为6:4,20万个公屋单位和9万个资助出售单位,19万个为私营房屋单位。
然而,此次的十年房屋策略目标与1987 年长远房屋策略的目标(即每年平均提供约 7万个单位)和 1998 年长远房屋策略的目标(即每年平均提供约 8.5万 个单位)相比仍然较低。
他表示,本次的长远房屋策略将根据重大的人口变化,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对每年的房屋需求进行评估并做出相应调整。
土地供应仅满足25.4万个单位
住房一直是香港民生最大难题,而近几年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更加令基层市民及年轻一代无力购房。然而,是否实现这个庞大的房屋供应计划的关键在于保证足够的土地供应。
运输及房屋局常任秘书长应耀棠透露,“目前的土地供应只能满足25.4万个单位,与目标尚有一段距离。这些土地包括一些改划的地块,尚需经过法定程序和相关社区的批准。政府会继续努力寻找合适的住宅用地,希望整个社会可以同心协力。”
特首梁振英16日出席行政会议前向记者表示,过去两年政府直接和间接推出的土地项目均有增加,包括招标卖地,或透过市建局、房协和地铁发展,预计未来三四年将有7.4万个单位相继落成,从而有望舒缓供不应求的情况。
同时,梁振英坦言,政府推出的双倍印花税、买家印花税等在内的多重“辣招”有效控制需求,压抑炒卖,但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增加供应,政府会继续规划和增加推地。
香港政府近年来主动采取措施加快增加土地供应,在2010-2011财政年度至2012-2013财政年度期间合共售出 58 幅住宅用地,总面积约62公顷。而此前在 2004-2005财政年度至 2009-2010财政年度期间只售出 30 幅住宅用地,所涉及的总面积约为33公顷。
张炳良续指,目前房委会作为主导公营房屋供应的主要机构,面对一定的财政支出压力,尤其是近年来建筑费用不断上升。但政府承诺从财政上支持房委会,并维持目前公屋平均轮候三年的目标。
截至 2013 年 6 月底,香港公屋轮候册上有 11.87万宗一般申请,以及 11.56万宗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一般申请人的平均轮候时间为约 2.7年。
暂不推行“租务管制”
张炳良表示,目前政府暂不考虑贸然推出租务管制措施,“我们考虑到可能会导致租盘减少,从而引发一些不可预测的连锁行为变化,反而使得市民遭受损失,造成未见其利,先见其害的局面。”
“近期租金的确有上升趋势,但亦有一些评估显示市场不稳定。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可低估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政府要格外谨慎处理。我们不想好心做坏事。”他指出。
香港统计署数据显示,香港目前有约8万户居住于隔断出租屋。一旦取缔,将有数十万的居民流离失所。
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会员关焯照则表示:“租管对控制租金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决定租金变化是有很多因素,例如楼价、人口增长、宏观环境等。”
他续指,香港出现租管的时间是由1973年至2004年年初,期间房屋租金每年平均升幅高达21%。“租金变化往往接着本地楼价变动情况,对症下药的关键在于稳定房价。”
对于近期楼市重拾升轨,张炳良提醒置业人士要留意外围经济转变对楼市的影响,政府在有需要时会遏抑外来和投机需求,防止楼市过热。未来政府会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增加短、中、长期房屋土地供应,包括增加发展密度、开拓新发展区和适度填海等。
目前香港的房屋主要分为公营和私营市场,后者由民间投资兴建,以市场价格出售。而政府出资的公营房屋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公屋,即由政府兴建并出租给中下层家庭的房屋,目前香港有200多万市民住在公屋;另一种为居屋,即由政府兴建并以低价出售给市民的房屋。
香港自1950年代开始实行公营房屋政策,从 1950 年代推出的徙置区及其后的廉租屋邨、1970 年推出的公屋及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