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走生态涵养之路促移民脱贫致富

  • 发布时间:2014-12-17 07:31:4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邓俐

  大都市、大农村,人口多、资源紧,总体向好、区域失衡——谋重庆发展,最难在布局。破解发展瓶颈,既需要战略思维,统筹规划布全局、谋新局,也需要立足实际,上下求索以促扎实推进。

  2013年9月,重庆市委提出五大功能区统筹发展战略,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大功能区。

  重庆区域均衡发展格局划定,能否开创新局面,关键取决于各区县立足一隅谋全局的认识水平,以及实事求是的扎实探索。

  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万州区,为三峡库区腹心,承载着生态涵养、农产品供给、扶贫开发及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的职能和任务。重庆新局开启一年多来,万州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五大功能区划分的战略意义,沿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路径扎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颇具标本意义。日前,记者专访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徐海荣,请其详谈万州的认识与实践。

  梧桐移栽后,凤凰何处来

  发展生态农业,弥补工业功能弱化带来的发展驱动力损失

  记者: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处理起来十分棘手。重庆五大功能区中,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承担着协调“发展”与“生态”的探索改革重任,万州是如何直面这个所谓矛盾的?

  徐海荣: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生态涵养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涵养互促互进,在加强生态涵养的同时加快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

  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和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涵养保护好库区的青山绿水,不仅关系到万州自身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事关全市和国家大局。在新的背景下,我们应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态涵养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突出首要、彰显特色,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走生态涵养之路,就必须弱化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工业项目。梧桐树移栽之后,万州怎样吸引凤凰来呢?何种产业可以弥补工业功能弱化带来的发展驱动力损失?

  徐海荣:生态农业,这是协调解决生态涵养和经济发展的优化选择,也是万州着力做强的大产业。万州区及时调整和完善全区农业发展思路,编制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结合万州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构建“一圈三带多园”(城区近郊圈,沿江生态农业带、浅丘高效农业带、山区特色农业带,孙家、甘宁、龙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一批生态农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力度,用科技手段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保供给促增收两手如何抓好

  重在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文章

  记者:从五大功能区全局来看,万州承担着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重任务,抓好一头已属不易,两手都要硬更是困难,请问万州是如何做的?

  徐海荣:民以食为天,万州人多地少,山高坡陡,175万人人均耕地仅0.86亩,要在“鸡窝地”、“巴掌田”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压力确实很大。保供给,认识是根本。万州坚持把粮食生产提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来认识,强化大局意识;坚决守住粮食年产量52万吨、粮食自给率75%的“两条底线”,强化底线意识;要求各镇乡和涉农街道无论耕地多少,都要自觉承担起粮食安全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意识不是空谈,要看耕地、林地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条红线守得牢不牢,也要看生产、流通和储备三个环节把得好不好。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拓宽渠道是根本。近年来,万州区通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了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增强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现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4%;通过盘活农村宅基地、林地等存量资源,加强集体资产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得实惠,真增收。

  记者:保供给、促增收方面,万州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徐海荣:保障粮食供给,需要夯实粮油产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则要做好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文章。万州区打造“粮油—柑橘、蔬菜、畜禽—名优小水果、名特水产、中药材、林木花卉、茶叶、烟叶”之“13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是解决保供给、促增收的具体实践。

  万州区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持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粮油产业立足提质做优,优质稻米基地建设成效突出,食用油、蔬菜、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率稳中有升。主导产业方面,柑橘围绕古红橘、玫瑰香橙、尤力克柠檬做文章,提升基地建设水平。蔬菜产业立足保供目标,加快常年基地建设,调整品种结构。畜禽产业坚持“稳生猪、突羊兔、上禽牛”的思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三峡水库,发展生态渔业,围绕生态工业加工,发展一批特色林业基地等。有产业基础保障,我们预计到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幅超过城镇居民。

  找准“贫根”开好“方子”扶贫要以制度改革和产业提升为基础

  记者:因三峡蓄水,万州曾关停数百家企业,一度“产业空虚”,给扶贫开发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带来更大挑战。在实现城市涅槃、生态发展过程中,不挖掉穷根不行,挖得不准也不行,请问万州在精准扶贫方面有什么经验?

  徐海荣:要增强扶贫的精准性,需要解决好几方面的问题。摸清对象,按照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动态调整、精准识别,解决“扶谁”的问题。找准“贫根”,深入分析致贫的主客观原因,因病施治、对症下药,解决“为何贫”的问题。开好“方子”,用足政策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推进整村扶贫;立足资源走差异化发展路子,扩宽致富门路;治穷与治愚、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加大投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扶贫攻坚合力,解决“高效扶”的问题。

  记者: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不可避免地面临城乡规划问题,但是村庄布局和城镇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万州是如何有条不紊地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城镇化具体实践的?

  徐海荣:总的来说,我们是以制度改革和产业提升为基础来做这项工作的。万州在引导人口相对聚集方面,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万州城区以务工经商或具有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对在集镇有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放开落户限制。

  农村规划建设上,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尊重乡村格局、山水脉络、村民意愿和乡土文化,遵循自然村落演进兴衰规律,突出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城镇化进程中,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并重、城市形态与文化品位并重,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人民福祉的改善是结结实实的绝不用干净水、好空气来换GDP

  记者:从重庆谋划全局到万州扎实推进,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福祉的改善。从万州的情况来看,效果如何呢?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徐海荣:我们看几个具体的指标,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硬杠杠。2013年,万州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69.6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73元,同比增长14.9%。

  136产业体系方面,目前,我们的粮食产量稳定在52万吨以上;建成柑橘基地40万亩,其中古红橘面积15万亩,全国第一;柠檬5万亩,全国第二;晚熟柑橘玫瑰香橙20万亩,全国第二;建成全国技术较为先进的胭脂鱼苗种、岩原鲤人工繁殖基地,猕猴桃等名优水果基地17.5万亩。

  扶贫开发方面,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8767人、贫困村整村脱贫29个,行政村公路通畅率提高到85.3%,初步建立“镇乡收集、区运输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

  最重要的是,上面这些数据不是拿万州的青山绿水换来的。我们没有用干净水、好空气来换GDP,经济发展没有牺牲掉生态涵养,人民福祉的改善是结结实实的。从这一点上看,万州的探索可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