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

  • 发布时间:2014-12-17 01:30:5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日视点

  12月8日,借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建院10周年之际,中德双方共同在柏林举办了“中德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十周年庆”活动。近百名中德教育界和企业界代表参加了庆祝活动,并就中德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研讨。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冯晓教授。

  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研部共同倡议和资助、由同济大学联手德国25所应用科技大学共同创建和承办的中德合作办学机构。学院设机械电子工程等四个方向的本科专业,在册学生规模约为850人,其中德国来华留学生约为100人。10年来,该学院已累计培养了近1200名毕业生,形成了中德互利双赢、可持续、可推广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在柏林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冯晓教授说:“借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10周年院庆的机会,中德合作高校(同济大学+25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相约柏林,一方面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另一方面邀请各界友人对以同济中德工程学院为模式、以工程实践和跨文化工作能力为导向的中德合作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因此,这次活动的意义不局限于庆祝,而更是为了继往开来,卓有成效地开展中德工程学院下一步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发挥同济大学中德合作的外溢效应,拓宽、加深中德两国的高等教育合作。”

  中德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得到了中德两国的认可。在中德两国政府于2014年10月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包括中德学院(CDHK),中德工程学院(CDHAW)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CDIBB)等三个机构的同济大学中德学部被誉为中德两国“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中德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在国内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已经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外溢效应,促进了中国高校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

  互利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

  谈到十年合作的收益,冯晓说:“我们的收获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引进了德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国情实现了本土化,中德共同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二是借鉴德国经验,搭建了一支规模、结构基本合理,符合高等工程教育要求的师资团队,其中的经验值得在国内推广;三是按德国标准建成了一系列先进专业实验室,营造了工程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仿工厂’环境,为优质工程教育打下了基础;四是形成了一种中德互利双赢、可持续、可推广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冯晓特别强调了专业实验室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已经建成了21个全面支撑专业教学的工程实验室,完善了以“仿工厂”工程教育理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发了一整套符合中德双学位培养要求的全外语授课的专业特色课程。2014年11月,中德工程学院又联手德国菲尼克斯电气公司建成了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在以工业4.0为导向的工程教育实践中开始发挥引领作用。

  谈到十年来中德双方对中德工程学院的投入情况,冯晓介绍说:“中德两国政府鼓励并支持两国高校开展双方共同出资的创新型长久示范合作。对于中德工程学院而言,按目前的培养规模,中方每年直接投入中德两国学生培养的经费约为1500万元,十年累计约1.25亿元;德国联邦教研部每年平均投入近40万欧元,累计投入约400万欧元。双方投入大体与中德工程学院培养中德两国学生的人数比例相当。投入的经费除了教职人员薪酬,还用于教学、人员进修与交流以及实验室建设、维护等,经费使用效果很好。”

  中德高等教育合作前景开阔

  在管理模式方面, 冯晓介绍说:“中德工程学院的载体是同济大学和由德国25所合作高校组成的高校联合会,重大决策(包括办学定位、培养方案等)由中德双方的联合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实施,以中方为主(院长负责)、德方支持,开展日常工作。德国合作高校共同组建的高校联合会,其目的是统筹、协调德方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同时,德方的高校联合会也与其他国家(如墨西哥)合作,部分联合会成员同时也和中国其他高校有合作,以此发挥该高校联合会的外溢效应。”

  德国一直以来都以公立高校为主开展人才培养、实现社会政策目标。德国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其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德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中国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和需求,尤其是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来说。而通过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中方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德国是如何根据公立高校的社会功能和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目标来优化资源配置的。

  谈到未来的发展,冯晓说:“前十年的中德合作为学院实施高质量的工程教育打下了基础、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办学氛围,为学院持续发展、在国内发挥引领作用铺垫了路基。今后通过进一步完善中德工程学院的师资和实验室队伍,继续加深校企合作,以及以工业4.0等新技术为导向,中德工程学院将立于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前沿。”

  (科技日报柏林12月14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