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种至老至新的大文化

  • 发布时间:2014-12-16 21:29:56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余秋雨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

  每次见到闫希军先生,总会听到他提及“大健康文化”。当时没怎么在意,只觉得他是医药集团的主席,理所当然地会以文化来提升自己专业的品级。

  但是,当我读完他的学术著作《大健康文化导论》,发现以前把这件事情看低了。原来,这是一种具有广阔学术背景的深思熟虑。它的出现,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显得那么迫切,那么及时,而且己经水到渠成,无可抗拒。

  闫希军先生的著作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份量较重。我想顺着他的思路,从文化的高度向广大读者作一个概括性的叙述。

  二

  健康,是一个几乎与人类同时出现的原始概念。人类早期,是一种向自然索取、与自然搏斗的生命群体,顽强而又脆弱,易活却也易亡。因为当时还没有太多精神价值方面的标准,健康与否,成了原始人之间的第一差别。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生理能力决定着心理能力,天生之力决定着族群方向。总之,在人类早期,健康的命题大而又大,那就是原始意义上的“大健康文化”。

  这种原始的“大健康文化”不仅所起的作用大,而且包罗的范围大。当时人类的健康,直接与天地相依,与环境相生,与阳光、空气、水源、采猎相连。“健康”这个概念的缩小,是后来的事。

  缩小的原因,恰恰是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有关。

  三

  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有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让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属性和整体属性。健康由大变小,正是与这两种摆脱有关。

  人类越来越讲究的服装、住宅、都市,越来越精妙的文本、技艺、哲思,都是在摆脱生命的自然属性。与之相应,越来越周密的专业、分工、门派,越来越繁多的区划、边际、界限,都是在摆脱生命的整体属性。这两种摆脱,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精致、有序、便利,却让人越来越不再是自然之人、整体之人。于是,人的宽度被缩小,生命的宽度被缩小,健康的宽度也被缩小了。

  更严重的是,由于摆脱了自然属性,人因过度的奢靡、排场、糟践而愧对天地;由于摆脱了整体属性,人因过度的分级、争夺、征战而愧对生命。结果,文明和文化反而走进了越来越窄的死胡同。大家知道我曾贴地冒险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的文明遗迹,发现古代文明越发达的地方,后续情况越是不堪。可见,文明和文化常常把事情越做越小,走向反面。唯一的例外,倒是中国。但中国文化在宋明之后也离自然属性和整体属性渐行渐远,生命力大受影响。

  那么,我们不妨来具体看一看,健康是如何由大变小的呢?

  第一度变小,是小在“天人分割”上。人类在“战胜”自然过程中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人可以傲视自然而独立,结果,把人的健康问题割离了自然,割离了环境,割离了天地,违背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原理。这样,既把人变小了,也把人的健康变小了;

  第二度变小,是小在“人事分割”上。已经变小的人,又制造了比自己更“重大”的“事”,即“事业”、“业绩”、“事件”等等,让人跟着事走,为事而消耗,为事而牺牲,而不知道人为诸事之本。这是人的地位的进一步缩小,也是人的健康的进一步缩小;

  第三度变小,是小在“人人分割”上。即把个人孤立,把个人的健康孤立,而不知人人相连,人人的健康相连。孤立的个体健康,当然小而又小;

  第四度变小,是小在“身心分割”上。即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分开,把健康从精神背景上抽离,仅仅变成了一堆生理指标,愈加小了;

  第五度变小,是小在“机体分割”上。即把人身机体的各个局部、各种器官也都分拆开来,逐一察看健康与否,而不顾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连、互为表里、互为因果,这就在医学越来越专、越来越细的同时,使健康越来越小。

  对这个问题的全面反思,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那时,两次世界大战的血火教训还在眼前,大战的起点都是各方力量追求自身对于敌人的强健,但结果呢,却是惨痛无比的集体伤残,与强健之梦南辕北辙。与此同时,人类的科学技术又获得了超常的发展,致使人的环境和本性发生了严重的变异,从个人到社会都爆发了一系列“文明病”。于是,那个“至老”的话题又回来了。“大健康文化”变成了一个“至新”的话题。

  四

  至新意义上的“大健康文化”,并不是仅仅恢复它的至老意义。

  不错,我们遥远的祖先曾对健康问题发表过不少精彩的意见,但他们毕竟没有经历过后来那么多的发达、灾难、异化、突变,没有面对过后来那么多的人群、疾病、疯狂、失态。因此,现代的“大健康文化”,具有空前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这是时间对我们的挑战,也是时间给我们的恩赐。

  现代的“大健康文化”,首先要把人的健康,看作世间首要课题。人的健康,超过事业之成、财富之拥、权位之得,更超过学历、名号、社交等等看来很光鲜亮丽的一切。历来有人以为,善政可以保障健康,但从“大健康文化”的观点,这个逻辑需要反过来:只有全社会的比较健康,才能出现善政,才能维持善政。健康,本是人类莅临世界的基本状态和基本理由,而一切与之相反的恶政、陋习、歪风,都起因于不健康,或曰“广义不健康”。

  健康,亦因广义而“大”。大凡今日社会之正能量,诸如乐观、包容、进取、努力、积极、互助、互救、调解、化育、运动、锻炼、塑身、选美、舞蹈、歌唱、旅游、美食、游戏,都属于大健康范畴。

  与之相反,一切悲观、狭隘、退缩、懈怠、消极、互冷、互斥、煽惑、极端、偏执、伤害、僵持、倦惰、懒散、枯燥、无趣、庸俗、丑陋、低劣,都属于大健康所要扫除、治理、拯救的范畴。

  这就可以看出,“大健康”,既是一种精神价值,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既是一种个人修为,又是一种社会习惯;既是一种身体能力,又是一种道德品质。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称它为文化。

  大健康文化,可以分述成很多门类,但互相之间又有一种互相不可割裂的共性。这是人类面对重重困难、连连灾祸而产生的一种向上、向前的群体力量,因此,也是当今世界的阳光。

  阳光未必永久照耀,处处照耀,但人类只要保持对它的企盼,对它的信心,对它的趋近,就会大不一样。

  五

  现代的“大健康文化”,除了把“健康”置之世间首位外,还把“健康”寄托给了自然。

  人类健康,本来就是自然生态的正面延续。它来之于自然生态,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生态相往还,而最后还要回归自然生态。这么一来,我们就把健康扩大到了山河大地、风云霜雪、春光秋色、林木草泽、雁翔雀鸣,确实是广袤无边了。

  这不是故意夸大,而是基于到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人类生命既存在着自身循环,又存在着宏观循环。更重要的是后者,因为这种宏观循环可以确认生命在天地间的合适地位:既卑微又高贵,既脆弱又强大。如果悖逆宏观循环而自行其是,那么,生命就会越加显出其卑微和脆弱;相反,如果应顺宏观循环,那么,生命就会变得越加高贵而强大。

  直到今天,对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们还无法说清楚,大量科学家仍在做着最初始的探索研究,而且可以肯定这种研究将代代相续,没有止境。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要怀着敬畏之心肯定,在宇宙、地球、生命的起点上,一定出现了一种巨大的能量、神秘的秩序,开启了无与伦比的创造。人类的各大宗教,都为这种能量、秩序和创造赋予了神圣的形象,让人们永久仰望和礼拜。

  在我看来,现代“大健康文化”对于自然生态的虔诚皈依,也就是承认天地之间存在着这种既有“大能量”、又有“大秩序”的“大创造”。我们的“大健康”,也就是这种“大能量”、“大秩序”、“大创造”的自然派生,因此也具有宗教般的魅力。

  我们要像宗教信徒那样相信,人类社会的终极能量和终极秩序,都属于自然生态。对此,我们没有任何脱离、阻断、怀疑、背叛的权利,只能小心地探求、发掘、应顺、梳理、净化、捧持和供奉。

  正是出于这种思路,我对于天士力集团“取之于天、用之于人、又归之于天”的“天人合一大轮转”特别欣赏。他们相信,人类在健康上的能量和秩序,只能来自于健康的自然生态,因此就在不受污染的土地上釆药、取水、种茶、酿酒,然后润泽四方。但这种润泽,又以不伤害自然生态为前提。釆了,取了,种了,酿了,反而使自然生态更健康。这就构成了健康与健康之间的互滋、互哺。何谓“天人合一”?合在健康上。这就是真正宏伟的“大健康”。

  有了这么一个互滋、互哺的天人大循环,那么,人世间种种局部意义上的联动关系就更不在话下了。例如前面说过,在一个社会中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互溶,在一个身体之内这个部分与那个部分的互生,在一个过程之中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共存和转化,都是大循环之下的小循环,没有任何分割、滞塞的理由。

  当我们遇到了分割、滞塞和其他种种不健康的现象,那就不妨抬起头来,拓宽思维,想想天地之始、创造之源、自然之力、生态之秘,那么,一切都会得以排除,然后一起敞开胸怀接纳大健康。

  由一个个健康的人,组成健康的族群和社会,再与健康的自然呼应,构成大健康的生态循环。如能这样,我们也就不枉来世间一遭。

  否则,处处病态,反向传染,祸世伤天,那就必然走向整体灭亡。在这个意义上,大健康文化,也是人类唯一的自救之道。

  谨以此文,献给天士力集团成立二十周年。

  二〇一四年四月于京城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