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农业科技的富民强市之路

  • 发布时间:2014-12-13 07:31:4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条件能力建设上取得了新成就,不仅将农技人员全部纳入事业编制和财政全额预算,还集中建设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探索出“市、乡、村、户”的四级联动的农技推广“宜都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业科技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两支队伍充满活力,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富民强市之路。

  本报记者王玉琪何红卫吴佩

  “进了,终于进了!”湖北省宜都市委书记庄光明对着电脑屏幕前的一份名单兴奋不已。这份刚刚公布的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上,宜都市赫然在列。它也成为了继大冶之后湖北省第二个全国百强县(市),以及全国4个新晋百强县(市)之一。

  宜都,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人口不足40万。在2012年,它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中还只处于第127位,仅仅过去两年,宜都就闯进了百强。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庄光明一语中的:“宜都能进百强县,与我们这些年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密不可分;更与我们实践探索‘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农业发展之路密不可分。宜都的百强之路,就是科教兴农的强市之路。”

  初冬时节,正值宜都柑橘喜获丰收的季节,记者来到了宜都,进农村、访农户、入农田、看基地、观企业,探寻这座新晋百强县的农业科技富民强市之路。

  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宜都农业主打“科技牌”

  与湖北省其他地区相比,“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宜都,并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市。然而,尽管人多地少、农业块头不大,但农业产业却特色鲜明,集中度很高。柑橘、茶叶、畜牧和水产四大产业各有特点。

  “宜都若要进入百强县,农业必须要强。它不能成为县域经济的短板,而要成为优势。只有农业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才会好,我们县域经济水平才会上去。”在宜都市市长罗联峰看来,宜都要迅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将农业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如何做大做强农业?那就必须要走科教兴农的道路,依靠科技支撑来全力发展现代农业。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宜都市的领导班子形成了共识,正式开启了科教兴农之路的现实探索。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布局。

  “科教兴农,体制机制和人才教育的作用必须要突出,要把农业科技和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宜都市委副书记张白华向记者介绍,为了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宜都市通过调研论证,先后制定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等事关科教兴农全局的发展规划,同时,对振兴柑橘、茶叶、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进行规划布局,不仅明确目标,更是细化举措。这些规划确定后,基本不变。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规划管总,一套班子督办,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要落实好规划,政策需要跟进。为此,宜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三农”工作新跨越的意见》、《宜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记者在宜都市农业局办公室里看到,一项项奖励政策和措施,在文件上标注得清清楚楚:1000万元用于特色农业发展奖励、1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成果奖励,最高个人奖励8万元……这些政策为农业科教的发展保驾护航。

  有了政策,有了规划,最重要的,自然还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和投入。据了解,在这点上宜都市有三个保障:一是保障农业科研投入稳中有升,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农业投入的优先位置,提高科研经费在财政支农资金中的比重;同时宜都市明确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比例不低于30%,确保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二是保障工作经费逐步增加,对争取到的农业项目一律按要求配齐工作经费,不打折扣;阶段性的农业专项工作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市财政每年用于农业项目配套和农业专项的工作经费不低于500万元。三是保障科教部门有为有位,支持鼓励农业科教部门大胆摸索科教兴农的新路子。

  体系改革制度创新,基层农技员焕发新活力

  杨承清是宜都市红花套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主任,也是全国“五一”劳模。现年57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已经干了一辈子。尽管即将退休,可这位“老推广”的工作积极性却越来越高:“这两年,我们农技推广的条件改善了,为农民服务的效率更高了,我真舍不得退休。”

  老杨说的变化,正是宜都市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过程中,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行的完善和创新。“科教兴农的根本就是兴体系、兴队伍、兴人才,农业科技要落地,必须要把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为科教兴农的基础工程来抓。”宜都市副市长陈红林对记者说,现在,农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农业科技服务的内容和方法都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同时农技推广的队伍存在老龄化严重、素质不高等问题,迫切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来调动农技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以此来保证农业科技落地生根。

  从2013年起,宜都市着手进行改革创新,开始在全市10个乡镇组建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进行全额拨款,并由市委编办将人员编制确定到乡镇,全市共核编定岗110人,市财政局按核定的编制数,将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按人均5.8万元的标准预算发放到乡镇;同时,以“花钱买服务”的形式,每个村聘请1名农技推广员和10个科技示范户。由此,一个“四级联动”、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宜都建立起来了。

  红花套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位于镇中心的老街,四层楼的服务中心特别显眼。记者在一楼服务大厅看到,农技、农机、畜牧、水利、林业部门都在这里设置了服务点。正在为农民进行咨询服务的吴道绪告诉记者:“现在是柑橘收获季节,来中心咨询的人少。农忙时节,来咨询的人可就多了。将各个职能部门放在一块,农民来一趟,就把事都办了,方便。”一楼是服务大厅,二楼则有农安检测室,检测员杨承玲正在将每天送来的农产品样本进行化验,检查农残。而检测室的旁边分别还有资料室、培训室以及劳模工作室。

  “我们不仅有‘四室一厅’,电脑、投影仪、打印机、数码相机也都有,我们还有自己的交通车呢。这些都是改革后,市里加大投入,专门为我们农技员改善的硬件条件。”杨承清感慨道。据宜都市农业局局长王德凤介绍,依托国家农技推广条件能力建设项目,宜都市配套本级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帮助10个中心新建和改扩建办公用房,全部都达到了“四室一厅”的要求。

  对于五眼泉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孙大明来说,硬件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技推广队伍的“武装设备”,而编制待遇等问题的解决,则充分调动了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农技队伍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之前我们没有编制,每年拿到手的也才2万多元,现在,我们每个月的工资是3500元,另外还有1000元的补贴,保险不用交,年终还有奖励,差不多一年下来至少能有个5万~6万元的收入。收入有保障,编制到了位,年轻人愿意来应聘,工作也更有激情了。”

  提升农技员的素质也是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据介绍,宜都市每年按人均500元标准预算安排知识更新培训;与此同时,他们还启动电子农务工程,全力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向下延伸,形成了市、乡、村、户四级服务网络。不仅如此,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提高服务效能上,宜都市还出台新的管理制度,市农业局在修订完善五项制度、继续推行人手一册《服务日志》的基础上,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纳入绩效管理,系统构建了奖优罚劣贯穿全程、考核评价多元互动的绩效考评新机制。

  重视培育构建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成主力军

  “科教兴农,人才是关键。如果不抓人才,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了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培养农技推广的人才队伍,我们还要培养另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那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据陈红林介绍,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首批试点县,宜都市从2013年起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围绕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按照“培训、认定、扶持”三位一体的方式开展培育工作,首批参加教育培训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共207人,最终认定颁证179人。

  28岁的红花套镇南桥村村民廖剑波正是首批参加培训并获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后,廖剑波一直在外打工,2010年,他决定返乡创业,承包了258亩马干南柑橘生产基地,几年下来,他已经是柑橘管理中的行家,也是村里的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我想把柑橘园做成公园,把家庭农场做成休闲农庄,可是要怎么做,我心里没底。而职业农民的培训让我茅塞顿开,收获特别多。”廖剑波告诉记者,正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设的课程,让他开阔了眼界,也更坚定了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今年11月,他还作为农民代表,跟随市领导一起,到四川的眉山等地考察柑橘种植技术,取经学习。

  受益的不止是廖剑波,陆城街道宝塔湾村村民李友文,家里有60亩果园,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改变了原有的种植方式,仅仅一项密改稀的技术就提高了柑橘的产量,以前最多是21万斤,今年则一下子到了30万斤,而他也被评为了当年的优秀职业农民。

  这些新型职业农民都是村里的能人强人,针对他们的培养,宜都市探索出“锁定对象、系统培训、跟踪服务、配套扶持”的模式,尤其是在考核认定后的政策扶持上,宜都市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政策帮扶,不仅给予他们普惠政策的享受权,还给予他们特定政策的独享权,推动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除了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宜都市还格外注重“乡土农技员”的培养和选育。而他们,不仅是宜都市“市、乡、村、户”四级联动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更是留在乡土不走的推广力量,对此,市财政每人每年专门补助5000元。

  高坝洲镇白洪溪村四组村民向发兵正是全市选拔出来的“乡土农技员”,而他也是村里的科技能人、示范大户,同时也是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土农技员,他负责对全村农民进行柑橘种植的技术指导,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周边20~30个农户。如今,像他这样的乡土农技员在宜都市共有123名,每个村都有一个,联系科技示范户1230名,辐射农户3万余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0%以上。

  而针对这些乡土农技员的考核和培养,宜都市自有一套办法。“我们将工作量设置成100分,每一分50元钱,满分的,就能拿到5000元钱,得分低的,第二年就被淘汰。而在考核的内容上也是多种多样,比如,现在正值柑橘销售期,要求乡土农技员提供销售信息,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办法。”王德凤说,为了保证乡土农技员的服务质量,市里和乡镇每年都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典型示范龙头引领,科技奏响富民强市之音

  连日来,记者在宜都的乡村田野采访,只见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柑橘,收获的柑橘一筐筐地码放在自家的院落,蔚为壮观。“今年,我们镇的柑橘大获丰收。这正是在我们乡土农技员的技术指导下获得的。不仅如此,村里今年种植的精品柑橘,在全市的评比中,拿了第一,果形好,口感甜,你尝一尝。”高坝洲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曹光新一边兴奋地介绍,一边将柑橘递给记者品尝。

  高坝洲镇宋山冲村新型职业农民李志军则告诉记者,新技术的推广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让自己的柑橘品质有了保证,早在前几个月果园里的椪柑就订购一空。现在,他成立的合作社带动30多户农民种植椪柑,让他们也尝到了致富的甜头。李志军自信地说:“今年柑橘丰年,我一点也不担心价格。我们的椪柑,卖2元钱一斤,一点问题也没有。现在做农民真的是光荣,我明年还要换辆大奔驰。”

  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让宜都基层农技推广的队伍再现活力,农业科技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认定,则让更多的新农民开始在广阔的田间乡野播撒下致富的梦想。科技兴农为宜都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也让更多的农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温州蜜柑低产低效果园更新技术集成与示范”、“清江渔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宜红茶清洁化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等一批先进成熟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据统计,截至目前,宜都市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到位率达到了95%以上,种植业示范户年均亩增产10%以上、节本23元以上,每亩新增效益100元左右,去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事实上,宜都的农业科技工作不仅放在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创新上,他们也坚持将科教项目、科研投入向骨干农业企业集中。土老憨集团是宜都市柑橘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家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为了加快柑橘全产业链发展,土老憨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在企业里建立柑橘院士工作站,进行自主科研创新,开发出许多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如今,土老憨品牌早已走出宜都、走出湖北,成为了“荆楚味”的典型代表,集团还带动了上万农民就业,带动宜都柑橘产业走向全国。

  “在科教兴农战略中,我们要求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要有一个科技龙头,典型示范、龙头引领,要用科技来助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让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的发展。”罗联峰感慨道。如今,土老憨、宜红茶业、天峡鲟业和清江肉联都已经做大做强,其中,土老憨公司和天峡鲟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科教兴农,硕果累累。如今的宜都市,不仅活跃着一支充满生机的农技队伍,还有一大群新型职业农民,更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宜都蜜柑”、“宜都宜红茶”等响遍全国,也为宜都市最终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贡献了力量。与此同时,科教兴农的宜都模式,也得到了湖北省农业部门的肯定,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厅总农艺师邓干生认为,宜都市抓农业的思路方法新,特别是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摸索了新经验。农业科技强农的“宜都模式”值得在全省借鉴和推广。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包括方方面面,我们要培养科技推广力量,培养具有科技素养的农民,要用科技创新来培植农业企业。未来,我们宜都还要坚持科教兴农的战略,不断完善和改进,让农业科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庄光明希冀道。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