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撑起新常态
- 发布时间:2014-12-12 16:36:0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林建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1日闭幕。会议首次以大篇幅阐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九个趋势性变化。
今年的会议,正值国内外经济局势发生变化之时,具有重要的“节点”性意义。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资本市场等领域改革。
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最表面的特征是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它更重要的内涵是增长质量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驱动力的调整。新常态,从国家领导人今年5月第一次提出至今7个月,已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也成为国内外舆论的共识。
进入新常态,是因为老路走不通了,这也是各界的一个共识。“老常态”之下,中国经济30多年里实现高速增长,主要驱动力包括人口红利、投资等。进入新常态,中国能否扛住经济下行压力,能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取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取决于各级政府能否把提出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取决于中国能否用改革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过去数年,舆论责难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投资的过度依赖。2003年至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6%,2012年增速下降至20.6%,2013年为19.6%,2014年前三季度则进一步下滑到16.1%。显然,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不过也导致整体经济增速下滑。可以说,投资增长乏力是拖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下行风险的主要来源。
新常态下,中国提出要“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并指出了一些新的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同时,要让民间资本愿意进入社会类基础设施等领域,且投资有收益、有回报,政府需要消除投资障碍,还需要解决提供什么项目、采用何种方式合作投资、如何保证有稳定的现金流、如何定价和收税等诸多问题。
除了投资增长乏力,融资瓶颈约束凸显、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改革是最大动力,改革也是最大红利。2014年是“深改元年”,包括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国有企业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成效正日益显现,助推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也促进民生改善。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就业不降反增,重要原因是改革发了力。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开门的第一件大事。今年前11个月,35次国务院常务会议,25次提到简政放权。截至11月底,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已超过700项。商事制度改革促使企业准入的门槛低了,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3月至8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出现“井喷式”增长,带动1000万人以上就业。
简政放权加上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中国迎来了新一轮创业浪潮。在中关村、张江、东湖等众多科技园区,正在实现一种聚合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创新。创业者越来越年轻,创业空间越来越广阔,风投也越来越活跃。新一轮创业浪潮,正在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撑起新常态的重要引擎。
过去35年里,改革撑起了每年9.8%平均增速的“老常态”,让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如今,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才能确立“就业可充分、企业可赢利、财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风险可控制、资源环境可持续”的新常态,为又一个35年打牢地基。
对中国来说,过去快速发展靠改革,今天的增长动力靠改革,未来长远发展也要靠改革。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很多问题的答案是改革。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