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治理石漠化 巫山筑起三峡库区生态屏障
- 发布时间:2014-12-12 01:31:51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六年时间,投资7136万元,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2万亩,地处渝东门户、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巫山县,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将库区一片片石漠化的荒山,筑成一道道绿色屏障。
位于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龙门峡左侧的巫峡镇桂花村,渝宜高速穿境而过。上世纪早期,由于多种原因,森林植被被过度采伐,人为活动远超森林承载能力,加之该地区雨季集中、冲刷力强,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片荒山,石漠化现象十分突出。大小石块遍布山野,严重影响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和高速公路的安全。
类似于桂花村的情况,在巫山县并非个例。作为三峡重庆库区最大的岩溶地区,调查数据显示,巫山全县岩溶地区总面积409.82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3.1%。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120.4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4%。加上库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为了彻底整治石漠化现象,作为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百个试点县之一的巫山县,于2008年启动了综合治理工程,2012年将桂花村纳入示范片区。
“土质瘠薄、砾石含量高,水土流水严重”,在桂花村石漠化治理现场,巫山县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冯建新介绍了该地石漠化治理的难处所在,“一般的土地造林,每亩的投入大约在千元左右,而类似桂花村这样的石漠化地带,造林的成本至少是一般土地的三倍”。
为避免造林效果不佳的情况再次出现,巫山县邀请各地农林专家出谋划策,确定了“栽树水为先,乡土树种优先选”的治理理念。2012年,在巫峡镇桂花村一万多亩的山地上,率先修建了十余个水池,蓄水量达到两千余方,同时在山体表面铺设管网。以保证树苗在栽种需要灌溉时能够及时浇水,遇到干旱少雨季节,能够保苗护林。
同时,针对土质极薄,土壤贫瘠的情况,林业工人则采取“整大窝”的措施,通过机械设备,在石山上深挖坑,挖出一个个大窝,并且实施“客土”,运来其他地方的优质土壤,为树木生长提供合适的土质条件。
此外,巫山林业局还因地制宜。在巫峡镇桂花村大宁河周两千亩地带,采取免费给村民造上李子树苗,而且果树丰收后的收入还归农民所有,以此鼓励村民积极造林护林。
在山腰以上,不适合种植果树的区域,则运用混交造林的方式。混交种植女贞、栾树和柏木等生命力极强的本土树种。混交造林的好处在于其生长环境结构远比比单纯林丰富,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及其他防护效益方面都优于单纯林,并且还能增强栽种树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呵护,桂花村的120万株树苗长势喜人,目前成活率达到95%。冯建新表示,为了使桂花村的树木能够真正存活下去,接下来的两到三年里,巫山林业局还将从并不宽裕的资金中,抽调出一部分,争取每年为树苗施一次肥,增加管护频率。
六年的时间里,巫山县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投入资金7136万元,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2万亩,相继建成曲尺乡、巫峡镇、大昌湖万亩生态林(经果林)示范片3个,实现荒山增绿、村民增收的双喜目的。未来几年,巫山县还将计划完成石漠化治理30万亩,争取在2020年基本解决重点地区生态植被恢复问题,真正为三峡库区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实现库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生态目标。(记者李相博)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