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制种秩序明显规范
- 发布时间:2014-12-06 02:29:53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李飞
“要规范种子市场,就得从源头加强监管。”今年6月,本报与中国种子协会在京举办种子企业联合维权座谈会,不少种企负责人提出应加强对制种基地的监管,从源头杜绝非法种子流入市场。
2013年7月,甘肃省张掖市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的市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张掖的种子是供应全国的,承担着保障国家用种安全的责任。”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多次强调,要坚决彻底查处涉种违法违规案件,使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名至实归。
近年来,张掖市持续探索制种基地监管机制,不断加大力度打击涉种违法行为,取得良好效果。
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
今年,国家级种子基地(张掖)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两次在张掖市召开会议,围绕制种基地监管工作,先后解决了“谁来管”、“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
年初,种企与各村签订今年的制种协议之前,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明确了纵横两条线上的监管责任主体。纵向上,部、省、市、县共同参与基地监管;横向上,由基地所在地农业、工商、公安、检察等多部门联合监管。同时,将制种基地建设作为县(区)、乡(镇)、村三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谁来管”的问题解决后,9月,张掖市监察部门正式启动“五查”行动,集中解决“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11月7日,张掖市农业局抽调种子管理和农业综合执法人员,与工商、公安、法院、监察等部门相关人员分别成立5个涉种案件查处专案组和1个督导组,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打击无证生产、套牌侵权生产、抢购套购、私留倒卖等涉种违法行为。
“两法衔接”是有效打击涉种违法案件的重要举措。去年,张掖市农业部门就通过两法衔接移交公安机关案件55起,为农民挽回种子款2640多万元。
从严、从重、从快查处
“案件查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严、从重、从快查处的原则。”张掖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夏叶告诉记者,专项行动中,领导小组明确要求,对涉种违法案件,在违法结果处理上就高不就低,可以免诉,也可以起诉的案件,一律予以起诉,决不允许以罚代刑;审理过程中,可判缓刑,也可判实刑的案件,一律判实刑。
“从非法种子收获到取证封存,再到立案和结案,需要几个月时间。”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维权办主任王海阳向记者慨叹前两年维权时的“耗不起”。
企业维权的高成本,对监管部门快速办案提出了高要求。对此,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局长张东昱说:“今年,由于各部门配合得力,专案组接到举报后可以迅速行动,一般都可以当天受理。”
“行动更快了”,王海阳和安徽隆平种业市场管理办工作人员李培对今年涉种违法案件的查处有相同的感触。王海阳告诉记者,11月6日上午,他向张掖市种子管理局举报有企业套牌侵权生产该公司玉米种子。当日下午,专案组就赶到现场调查取证,目前只待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和省种子管理局抽样检验结果回复,一经查实即可立案。
截至11月22日,农业部转交的在张掖涉案的38起案件中,专案组均已查办,已立案8起,待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和甘肃省种子管理局抽样检验结果回复后,可立案查处23起,另有7起正在进一步调查取证中。
监管效果明显机制进一步完善
在采访中,记者从几家种企在制种基地的工作人员和一些乡镇种子执法中队处了解到,在近两年的严厉、高效整治之下,张掖制种生产秩序明显规范。
“从我们自己排查的情况看,今年的侵权面积比去年下降很多,仅是去年的1/3左右。”李培的切身感受是,“没那么乱了,确实好很多。”
“从数字来看,基地监管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张东昱向记者列了一组数据:2012年,农业部通过专项检查移交至张掖市查实的涉嫌违法企业有15家;2013年,这一数字降为10家;而今年,农业部共移交4家。
制种生产秩序的好转不是基地监管工作的终点,日前,张掖市农业局正组织市及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等种子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公安、工商等部门商议讨论进一步规范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管理办法。
该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乡镇、村级干部的监管责任,同时,将不履行合同约定和违法生产经营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对不守信企业,下年限制生产面积,对违法生产经营企业,依法严厉查处,并建议相关部门吊销证照。
“只有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制种生产秩序规范了,我们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促进产业发展上来。”张东昱告诉记者,随着玉米单粒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子质量,尤其是发芽率和活力等指标也应有更高的要求。目前,种子管理局正对张掖现行的种子质量标准做进一步的修订。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