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壮大农业产业中坚力量

  • 发布时间:2014-12-06 02:29:3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余向东

  10月26日~11月4日,农业部第27期处级干部培训班的学员,赴江西省南昌县进行为期10天的调研,其中第三小组学员重点走访了幽兰镇、塔城乡,以及泾口乡、蒋巷镇的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并与部分县乡村干部座谈交流,对南昌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做法与经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思考,总结报告如下:

  一、新型经营主体发育生长迅速,挑起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大梁

  南昌县地处鄱阳湖滨,三面环绕省会南昌市,素称江西“首府首县”。全县农情可简要概括为“四个百万”,即总人口100万、耕地130万亩、水面100万亩、粮食年产102万吨;其粮食、生猪、渔业生产均列入“全国先进县”。

  南昌县土地面积狭小,人均仅有一亩三分地,又地处大城市郊区,却能创造农业经济持续稳中求进、尤其是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奇迹。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程雷佬总结出一条最为重要的经验,就是把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方面做足文章;通过培育主体和强化服务,让市场功能和政府作用合唱农业一台戏。

  调查了解,南昌县各类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截至今年9月,在县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共有684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21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9家,各类休闲农庄达444个。全县粮食种植大户2285家、其中100亩以上的水稻种植大户630户,另有蔬菜种植大户176家,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养殖大户496户。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1340元,比上年增长1322元,增幅13.03%。

  南昌县农业局局长章运新介绍说,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发育呈现出速度快、规模较大、专业性与集约性强、辐射带动面宽等特点。尤其是由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双季稻”生产面积大幅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6.81万亩,粮食总产102.14万吨,粮食商品率达61.32%,人均占有粮食1034公斤。

  南昌县在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创新激励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二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由家庭零碎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三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以及科技示范、项目建设、农业设施用地等方面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五是加强指导,强化服务。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提供生产经营信息,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经营效益。

  二、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提升机械化水平,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南昌县130万亩耕地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达47.18万亩,占比40.14%;经营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却耕种着全县近30%的耕地。土地流转价格每亩每年在200~600元之间。

  调查发现,统计数字中尚不包括小户流转土地,及亲戚邻里间的代耕或季节流转。一般说来,留守老人尚有劳动能力者,或承包地面积较少的农户,不太热衷于流转土地;其余多数农户的土地或者全部较长期流转,或者仅保留耕种小块“自留地”种点蔬菜等经济作物。

  幽兰镇牌坊村熊金江、胡仁凤夫妇经营的“仁凤家庭农场”,拥有333亩耕地,全部从本村100多家农户就近转租,基本连成一片,土地租金每10年一调,现在的价格为400元/亩,流转合同签到2027年。农场每年粮食产量达60万斤左右,直接销售给家门口的一家粮食加工厂,毛收入近100多万元,除去农药、肥料、人工、机械损耗等费用,年纯收入20万~30万元。

  该农场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拥有七台机械,包括拖拉机、收割机、微播机、插秧机、手扶拖拉机、打药机和一部货车,购买农机政府补贴40%。瘦瘦小小的女主人胡仁凤像她的丈夫一样,能够熟练操作所有机械。熊金江说:“2006年刚开始规模经营时,只流转承租到50亩耕地,此后每年都能有30~40亩递增,种得越多效益越好。土地流转起来、集中耕种,对我、对大家都合算,所以趋势越来越明显。全村3000多亩耕地,多数由几个大户在种。”

  这对夫妇同时还经营着110亩菜地,挂名“南昌县金创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有普通菜地,有大棚菜,平均一年种两茬,正常年景又能赚20万元。种菜日常雇工十几人,加上种粮的季节性用工,最多时达30多人。熊金江说:“人工费每人每天60元到100元,当然是越来越贵了,但是有事大家干、有钱大家赚,这也是一个趋势。”

  熊金江的“两个趋势论”说出了南昌县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少数人种大多数田得好效益,多数人收土地租金并靠帮工挣钱,确实“两头划算”。

  幽兰镇党委书记高新卿说:“上世纪末自己家里有15亩承包田,兄弟俩考上大学后马上退包了11亩,现在老父亲后悔不该多退田,缺乏战略眼光。”一些乡村干部估计,十年前土地撂荒或者不当回事随手种种的面积,占到百分之十还是有的;5年前种双季稻的面积也远远低于现在。

  “单改双”不是靠政府宣传发动,就能行得通;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靠新型经营主体。高新卿认为“上面持续抓土地制度改革,持续释放生产力;今年中央1号文件抓经营体系,真是抓对了”。

  南昌县农机局副局长周秀泉说:“还要靠机械化,没有农机发挥威力,规模经营难得搞。”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今年达到70%以上,其中机耕96%,机收90%,机插秧14%。全县有4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的合作社有上百台农机。

  2013年末南昌县农业户籍人口8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46万人。目前已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7万人,省内县外转移就业6.8万人,在本县内转移就业12.2万人。而在县内转移就业这部分劳动力,多数还是在新型经营主体中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

  三、龙头企业带动乡村经济格局,因地制宜走特色之路的趋势更趋明显

  龙头企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中坚力量、重要引擎和最具活力的主体,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能够引导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向上下游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增值并与各参与主体共同分享收入。

  龙头企业的这些优势,在南昌县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示。2013年,全县龙头企业共与农户签定了190万头生猪、190万亩优质水稻、15万吨水产品、3600万羽鸡鸭、12万吨优质禽蛋收购合同,本县各类农产品由龙头企业定单生产的面积和产量均达到90%以上,辐射带动本县农户率达到92%。

  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350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4.5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16家、超5亿元6家、超10亿元4家。带动农户30.6万户,户均增收5400元。在煌上煌、宝迪、国旺、国鸿这样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粮食、生猪、禽肉、禽蛋等加工产业集群。

  南昌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集群,让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发挥出来,通过“接二连三”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做强做大了县域经济、乡村经济。

  不仅如此,龙头企业还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新兴产业等方面积极拓展,可以说搅动了整个乡村经济格局,让农业大县因地制宜走特色之路的趋势更趋明显。

  通过对塔城乡“江西省磊鑫花木有限公司”、“江西紫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幽兰镇“南昌县幽然苗木有限公司”的调研发现,几个乡土能人利用青岚湖边滩地或丘陵荒地,几年时间开出了苗木花卉、观赏休闲产业一片天。几位企业老板,把多年在外打拼或从事水产养殖积攒的资金,投在了回乡创业、回报家乡上,而且选择开拓新的特色产业。

  南昌县幽然苗木有限公司董事长龚行华介绍,公司成立于2011年,由五户入股合办,人均入股资金约200万元,流转了800多亩土地,主营花卉苗木产业、生态休闲,主要种植品种包括桂花、樟树、紫薇、茶花等。为什么干这一行呢?龚行华说:“因为市场有需求,这里地理位置好,距离南昌市城区仅有几十分钟车程。”公司现在主要服务于园林建设、城市绿化工程,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是准备向家庭用花扩展;二是近郊观光休闲农业。

  几家花卉苗木公司都得到县乡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几位老板既是竞争对手也是朋友。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传统农区发展新兴产业十分不易,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形成合力。苗木种植能够吸引相对较多的当地农民就业,还能把周围大户养殖所产生的动物粪便利用起来,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四、合作社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结成利益共同体,并规范化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实质上说,应是以农户自愿入社、共同组织专业生产、开展合作与服务等等,这样一个经济共同体。在南昌县的调研中,发现有一类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那就是将农户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合作社,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这种组织形式,让合作社自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既实现了农业的规模经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又避免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租赁农户承包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幽兰镇青岚黎蒿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的就是这种形式。理事长张国员介绍说,合作社核心成员85户,将1000多亩土地“带地入社入股”,专业种植黎蒿。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包括黎蒿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统一购买,黎蒿菜品的统一销售、运输,黎蒿种植的相关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三个统一”各有好处,主要体现在:增强“议价权”,压低生产资料购买价格,提升产品销售价格;实行标准生产,确保产品质量;户与户盈亏互济,共御市场风险。该合作社辐射服务的黎蒿种植面积共有5000多亩,总产量占南昌市批发市场上黎蒿销售量的40%,因而掌握着一定的市场定价权。

  无论是土地入股,还是现金入股、劳动力入股,体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必须结成利益共同体,还必须按照章程规范操作。

  地处泾口乡的标兴农技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南昌县农机作业服务领域首屈一指。合作社社员105户,可以现金入股、每股2万元。也可自带农机折价入股。合作社购置了200多万元的各类农业机械,并流转经营3000多亩土地,机械作业、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1.6万多亩,“双主体”特色明显。合作社成员各地经营自己的土地,合作社提供统一的收费机械化服务。社员的收入主要有三部分:一是自己种粮的收益;二是在合作社提供机械化服务操作劳动的工资;三是合作社年底的盈余分红。

  塔城乡北洲村的“塔城之鑫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虽然名为“公司”,而且基本上是独资企业,却也是具有“草根特色”的一种特殊合作性质。公司老板黄巧萍以承包路桥工程起家、积攒资本,今年回乡投资农业,共流转5600多亩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并养殖300多头肉牛、计划养殖30万只肉鸭。公司吸收8个固定农户“用劳力参股”,他们不用投资即可成为公司股东,也可以出少量资金入股参与股份分红。公司的年终盈余分配比例,这几位固定农户占40%,通过签订协议明确下来。

  南昌县覆盖各产业、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9月达1216家,比上年新增加201家,增长19.80%;其中水稻种植210家、蔬菜种植125家、生猪养殖166家、家禽养殖及孵化145家、水产养殖225家、农机47家、其他综合236家等。加入合作社的成员共26197名,比上年度增长11.59%。通过专业生产合作、互助服务、利益共享,合作社在新型经营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日趋显现出来。

  五、土地有序流转让种植大户吃下了“定心丸”,稳定推进规模经营仍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南昌县的土地流转规模与速度,在江西省处于领先水平。土地流转受政策引导,也受市场主导和利益驱动,自然而然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自愿、有偿”的原则得以自觉遵守,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村组地域内“就近流转”的特点更为突出,流转价格“水涨船高”的趋势也十分明显。

  塔城乡3.63万亩耕地中,已流转1.37万亩,占比37.8%。乡党委副书记胡水保认为,“流转速度快于全县”有三个原因:一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1亩,小户经营“打不起精神”;二是外出务工有保障,本乡冒出一批建筑老板,把劳动力队伍拉出去了;三是土地在本乡内流转,没有外来经营者“哄抬地租”,大户们租地种地比较踏实。

  调研中,与塔城乡一些种植大户脸对脸地聊“你种这些田,心里踏实吗?”答复基本是肯定的。土地二轮承包期限2027年才到期,而目前各个村组大户格局的已经形成,看起来维持现状十几年不会有大变故;那些多年外出打工者已经疏远了土地、看不上土地经营效益,他们的儿子更不会回来经营土地。这些就是一颗颗“定心丸”。

  塔城村熙旺家庭农场的主人叫万建平,兄弟俩经营有552亩耕地,土地转租合同6年一签,租金3年一交,现在每亩年租金380元,清清楚楚。“规模经营十多年了,老俵们少有麻烦扯皮的。我希望扩大种植到一千亩,但是没地。”

  塔城乡塔城村党支部书记万来宝说:“土地流转经营多少存在一些隐患,一是土地流转年限多样,承包期以3~10年为多,双方自愿但存在随意性;二是签订正式流转合同的只占一半左右,季节性承包的普遍是口头协议;三是租金额度差异较大,双方议价的随意性较大。总之,熟人社会,面子就是协议,没有依法的概念,一旦发生经济纠纷,面子又很容易撕破,例子和教训有的。”

  泾口乡标兴农技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成标,现在承包经营土地1600多亩,每亩租金500~650元不等,租期一般为3年。他曾在2003~2007年以每亩100元的租金,承包了上万亩荒地,经改良之后种植水稻。当水稻种植见成效时农民将土地收回,不再租给他种了。陶成标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流转土地不稳定,租期太短。比较理想的租期是10年,即使哪一年年成不好,或遭遇自然灾害,还有几年可以将收益追补回来。”

  幽兰镇、塔城乡的种植大户万建平、熊金江、万小仁等,普遍反映他们的烦恼:一些流转土地的农户因担心难以分清自家耕地,不同意经营者平整田地,使得土地耕种难以形成集中连片,既无法使用大型农机设备,又不利于集中管理,影响了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有的流转土地只有口头协议,流转期也短,经营者难以投入;再就是粮食、农机都缺库房。

  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南昌县今年全力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以此为支撑点,规范土地流转管理。截至10月9日,全县涉及确权登记的2300个村民小组中,已对调查摸底结果进行公示的有1836个,完成总任务80%;对16.4万农户承包地块面积和空间位置的查清勾图工作,完成率达94%。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们也在积极参与配合土地确权等项工作,希望吃到更为踏实的“定心丸”“铁心丸”。

  六、不论靠市场还是靠市长,着力点不能分散,“多头服务”需要拧成一股绳

  从南昌县的实践上看,家庭经营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以及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农业规模经营、新型主体发育创造了条件,再次提升了农业生产力。而在新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何为适应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政府、经营者与市场、社会的力量如何“拧成一股绳”?尚处于探索与完善之中。

  “幽兰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机防队”的牌子,挂在东联村种植大户万国云的家门口。机防队成立于2010年,属于合作社性质,参加农户92户,注册资金16万元,基本上全部用于购买机械植保设备。成员都是各村的种植大户或农机手,服务覆盖全镇29个行政村。机防队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程承包的形式,他们叫“一条龙”服务,另一种就是农户自己买药,委托合作社打药。合作社2012年开始有盈余分配,每位成员年底分红约1000元左右,主要体现了公益性质。

  “不赚钱的合作社”能够生存,原因在于它的注册法人是镇农技综合服务站站长闵平秀,是一个“官民合办”的合作社。闵平秀说:“知道这样做不合乎规定,正在做出调整;但是不这样搞,农技服务这一块很难做,统防统治更是没法落实。”老万也说:“只有闵站长出头,才能把大家拢起来;而光靠农技站那几个人,又力量有限。”

  那么,现在幽兰镇农技服务是一个怎样的格局呢?镇里的技术员负责培训和技术指导,种植大户联合起来开展合作服务,再辐射服务家庭经营小户,全镇7.2万亩耕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一盘棋活起来了。万国云经营的土地有250多亩,植保由自己参与的合作社提供服务,机耕主要由本地其他合作组织提供服务,所以还能腾出手来,帮助闵平秀多做些事。

  调查了解到,南昌县植保专业合作社仅有4家,缺队伍、缺设备的现象比较严重,算是一个薄弱环节。

  农机服务这一块,合作社的规模与数量也需求不够,外来机械跨区作业的比例仍占30%。县农机局副局长周秀泉认为农机服务存在“三难”:一是“行路难”,过去划分承包地块时,根本就没有留出机耕道,也没想到机械化水平提升这么快,现在机械跑起来困难了;二是“住房难”,因为缺乏库房,绝大多数农机停在马路边,或临时搭个窝棚存放,降低了农机使用寿命;三是“看病难”,农机制造厂服务手段难以覆盖千家万户,政府“以奖代补”的维修网点资金投入微薄,如杯水车薪。

  从重点调研过的十多个经营主体反映来看,普遍呼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政策扶持、科技、金融、保险、市场信息、农民培训等方方面面。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