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成本上升 亚洲制造恐失优势

  • 发布时间:2014-12-04 23:31:20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何诗霏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不断上涨的制造业成本,正使亚洲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失去越来越多的美欧产业投资。

  欧洲企业涌现“回流”潮

  近年来中国等亚洲国家制造业成本上涨,使得一些欧洲企业开始效仿美国的同行,将生产线搬回欧洲。这是欧洲企业向亚洲转移生产供应链后大量出现的欧洲企业“回流”潮。

  据外电报道,这些开始“回流”的企业主要涉及衣服、鞋类及电子等行业。这些企业除了抱有重振“欧洲制造”威望的想法之外还认为,如果综合考虑亚洲生产的商品运到欧洲市场所花费的运费和时间成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制造业工资的不断上涨正在逐渐侵蚀欧洲企业在海外生产的利润。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11月发布的一项针对384家欧元区企业的调查显示,过去一年里,有60%左右的企业从海外撤回了一部分营运业务,其中主要是生产业务。其中包括44家意大利企业,位居欧元区第一,紧随其后的有爱尔兰、德国和西班牙。意大利L'Aquila大学的管理学教授LucianoFratocchi表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回流”已成为一些企业生存战略的选择之一。Fratocchi自2007年以来研究的全球450个企业搬迁案例中,意大利约占20%,仅次于美国企业所占50%的比例。

  报道称,这股欧洲企业“回流”潮甚至已开始影响到那些相对平稳度过经济危机的国家。德国的一些中等企业,如家居用品公司Fackelmann和电锯制造商Stihl都已从亚洲搬回了生产线。生产泰迪熊玩具的德国公司Steiff早在2008年就宣布,由于质量问题及运输成本等因素,将从中国撤回生产业务。

  报道指出,亚洲不断上涨的劳工成本是产生上述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据AlixPartners咨询公司测算,2004年~2014年,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平均工资累计上涨了364%。这大幅缩小了中国与欧洲的工资差距。

  美中制造业成本逼近

  同期,与中国工资差距缩小最为显著的国家是美国。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测算,中美制造业工资差距已从2004年的14%缩小到2014年的4%。

  BCG近期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将出口排名世界前25位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进行了量化比较。报告选取了工人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能源成本、汇率水平作为决定制造业成本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报告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与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将不复存在。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目前,中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约为3美元左右,而美国制造业在35美元左右。从数量看,中国仍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从发展趋势看,2004~2013年,中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增长超过200%,年均增速超过10%;而同期,美国增长幅度仅为27%,年均增速不足3%。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从绝对量来看,目前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的10%,而在高端制造领域,美国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20倍以上。从增长趋势来看,过去10年中,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0%以上,低于制造业工资成本增幅;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接近5%,高于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

  在资源与能源方面,美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增强的原因还在于北美丰富的资源以及能源。高盛在其2013年前景展望中指出,美国的可开垦土地面积比中国多出5.3倍,水资源是中国的4.6倍。2004~2013年,中国工业用电价格上涨了66%(2013年工业平均电价0.58元/千瓦时,比美国高出30%左右),工业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38%;而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使则其能源价格下降。

  在汇率与其他方面,自200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超过30%,给中美两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对比带来显著影响。从税率看,中国的优势并不明显。目前在中国经减免的本土和跨国公司实际税率在22%左右;而在美国,本土和跨国公司经减免的实际税率分别在23%和28%左右。另外,在供应链、运输和房地产等方面,我国的成本优势也在减弱。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越来越近,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必须尽快重新塑造竞争力,“世界工厂1.0版”必须尽快升级到“2.0版”、“3.0版”,才能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