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退耕还林让邹城“双赢”

  • 发布时间:2014-12-04 11:31:5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邹城三分之二属于山区丘陵薄地,村民多种植花生、地瓜等传统农作物,一季的纯收入好的也就七八百块钱,而退耕还林后进城务工,一年的收入将近3万元。”日前,山东省邹城市林业局副局长刘学廷接受采访时强调,将农民从土地中流转出来,重新实现再就业,现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占全市总面积74%的邹城市,山区面积达179万亩。为保护好青山绿水,促民增收致富,2011年,邹城市启动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据统计,工程实施3年来,建设经济林基地61个、8万亩,栽植各类优质果树400余万株,惠及9个山区镇、171个村、1万余户、5万余人,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农民得实惠、政府得生态”的双赢之路。

  政策给力

  “所有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坚持群众自愿、规模发展的原则,采取地换地、大户承包、返租倒包等形式依法有序流转,签订规范流转合同,发放林权证。”邹城市城前镇党委书记屈耀武称,各项优惠政策给予退耕还林农户大力支持。

  据了解,邹城市财政每年列支1.4亿元用于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造林绿化奖补,其中,4000万元专项用于对连片500亩以上经济林基地建设进行奖补,补助标准为每亩900—1100元。

  在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上,从经济林建设当年开始,连续补助4年,并按每500—1000亩公开选聘一名林业技术员,再从省林业部门聘请一名林果科技顾问,负责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建设和技术指导,现已推广应用优质苗木、立架栽培、矮化宽行、微灌设施等20余项国内领先实用技术,打造精品示范园20余个。

  同时,依托市国有苗圃建设100亩优良种质资源基因库(采穗圃),建设定向育苗基地,以确保苗木品种纯正优良。

  在配套设施上,整合水利、交通、农业、国土、林业、供电等部门资源,优先集中投向退耕还林区域,切实解决果树浇水、用电、运输等问题。

  据统计,工程项目区新修生产道路500余公里、新建整修水库20个、塘坝160个、蓄水池200余个,铺设输水管道20余万米,安装变压器28台。

  荒山披绿

  “过去这都是荒山,光秃秃的,也没有种田。”在邹城市圣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核桃园里干活的石墙镇羊绪东村村民,七嘴八舌地讲。

  为积极响应政府退耕还林号召,圣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先后承包了500余亩,在植绿的同时,发展名优核桃示范园基地。

  “主要种植岱香等薄皮优质无公害核桃,虽说前三年不挂果没收益,但可以在林下种植丹参等中药材,用于弥补果树初期‘无果可收’的尴尬 。”该公司经理房友林算了一笔经济账,实施退耕还林,政府每亩补助1100元,林下种植丹参,每斤价格在7—16元,差不多每亩收入3500—8000元。

  “让荒山披绿,将这里打造成山、水、林、田、景有机结合的高科技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房友林介绍说,目前,公司依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路子,努力打破传统农业的束缚,积极探索生态与效益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公司还新建蓄水池一座,并修建高标准园区道路3.5公里,已栽植薄皮核桃苗木3万余株。现正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绿色产品资格认证。

   多重收益

  众说周知,山区群众的出路在山、希望在林。作为一项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复杂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他们认识到生态建设重要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城前镇西康王村的张业蓝就是其中之一。“以前种植花生、地瓜,收成好坏都是靠天,坡地没法浇水,就连在外打工都要担心农忙季节时想着回家收庄稼、种地。”

  张业蓝乐呵呵地说,现在好了,自家退耕还林6.7亩,没地了但收入增加了,除了每亩补助的1000元外,还能挪出时间到城里长期打工,一个月工资2000元。“多重收益,比以前生活好多了,家里都盖了新楼房,等将来攒够了钱,就给娃娃买城里楼房,方便上学。”

  如今,在邹城,像张业蓝这样无地可种的村民还有许多,但他们并不会闲着。

  “村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既能收租金,又能打工挣钱。”屈耀武解释道,以服装加工为例,一个月工资是2500元,建筑工程每人每天80元,最高的每天达300多元。

  据了解,目前,邹城市仍有6万余亩荒山,4万余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由于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等原因未得到有效绿化。

  “只有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推动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持久开展下去。”刘学廷如是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