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深圳文化产业需要更新升级

  • 发布时间:2014-12-04 05:31:3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没有太多文化积淀的深圳,与传统城市不同,文化产业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科技结合之路,使用科技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首创文化科技融合模式的深圳,如今在融合方面做得怎样?如何能达到真正的深度融合?在这其中,政府、企业、社会又该如何做……围绕这些问题,在“2014文化科技创新论坛”举办期间,《南方日报》专访了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深大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李凤亮。

  文化科技融合过程:“科技强文化弱”

  南方日报:2013年,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地位愈加明显,那么如今文化科技融合中“科技强、文化弱”的情况有没有改变?

  李凤亮:从总体态势上讲,这种情况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发现文化科技融合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一些科技企业,比如腾讯、A8。当然,当很多东西融合跨越之后,很多企业的边界也发生了模糊。很难说华强文化科技到底是科技还是文化企业,实际上这种区分不是很重要,但是它内在的趋势,主要是科技企业和科学技术对文化领域一种选择性的进入,它觉得技术到了,可以在文化领域进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说,科技人的文化自觉现在比较强,但文化人的科技自觉还比较欠缺。

  南方日报:那科技文化融合理想的状态是怎样呢?

  李凤亮:最理想的状态是深度融合。文化科技融合的四度空间(广度、高度、深度、跨度)还有很大欠缺。从广度来说,很多文化企业还没有科技意识。一些传统的业态为什么会消亡,就是它不能适应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新兴业态发展趋势,“高度”也不行,用的一些技术不是最前沿的。有个预测说未来电影院3D影片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不是说传统的2D电影会消失,但如果大多数新上的影片都是3D,那就要追求3D技术这个高度;“深度”是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结合的最佳状态;“跨度”是说文化科技融合不只应用在传统的业态里面,还包括新兴业态的产生,以及文化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结合,比如文化休闲等等。可以说文化科技渗透在旅游?甚至是农业、装备业、信息产业等各个领域。

  南方日报:您总结的上述情况不仅适用于深圳,也适用于国内其他城市吗?

  李凤亮:是这样。深圳确实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走的早一些,而且不断有新的东西出现,包括大学里面,将创意和技术结合。我觉得技术人的文化创意提高比较容易实现,但文化人、创意人的技术水平的提升有一定难度。

  文化领军企业:“要有行业规范制定前瞻意识”

  南方日报:您之前说过深圳没有太多文化积淀等因素,决定了深圳比较适合走文化加科技之路,那要达到您说的深度融合,要怎么去做呢?

  李凤亮:这其中有几个关键,首先,人很关键,无论是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还是企业对人才的培训、更新升级,都很重要。比如深大就很鼓励文理科跨选。我们比较强调在本科生的课程互相打通,把知识结构做一些优化,在研究生阶段,强调跨学科招生。其次,机制很重要,从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的研发也好,平台的建设也好,要有一些新的东西去激发它。比如说对文化科技企业,没有给其高新企业的待遇,如果政策导向上朝这个方向去,一定可以推动其更好发展。此外对于创意版权的保护也很重要,目前这块做的还不够到位。

  南方日报:那如果单从机制方面讲,您能否给深圳一些建议?

  李凤亮:深圳早期已经出台了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性文件以及激励措施。市里、区里已经形成一些导向。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但对于一些真正的,我们称之为共性关键技术的东西,研发得不够,每个人都在应用,但谁去做这个事情呢,我曾说过一些文化领军企业,应该在共性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南方日报:具体来讲,大企业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李凤亮:领军企业要有行业规范制定的前瞻意识,不只是引领我们国内某一方面的行业规范,而是面向全球。掌握了一些标杆性的核心技术,才掌握全球定价有利的位置。我觉得领军企业,尤其是我们称之为文化航母的企业,应该有这方面的责任,这不只是单方面的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讲,也是获得新发展的一个机遇。

  南方日报:那您觉得企业、政府、社会角色分工应该怎样?

  李凤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角色不同,包括高校也应该参与进去,在一些技术研发方面,领军企业要发挥核心骨干作用,因为他们聚集的人才多,产品也是最前沿的,可以投入的研发力量资源也是保障最充分的,但有时一个企业不可能单一完成,这时社会组织、行业联盟等就比较重要。政府也不能缺位,他应该通过政策的引导,或者重大资金的扶持,在行业标准,尤其是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给予支持。

  文化产业发展:“面向全球树立标杆”

  南方日报:有专家指出,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您怎么看待?

  李凤亮:这在深圳还好。深圳文化产业发挥的好,是因为市场机制发育得比较健全,无论是业态创新,还是企业的诞生、产品的研发,都是由市场机制去推动,比如主题公园、文化科技融合等,此外,还有金融的支撑、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我觉得深圳业态发育比较好,文化科技能够做起来,最主要还是市场机制。市场会鼓励引导资本的配置、信息沟通以及人才培养等朝着应该去的方向走。

  南方日报:那到了一定程度,政府的作用是否也会发生改变?

  李凤亮:整个过程政府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但应该把市场的还给市场,有的政府过于强大,政府恨不得自己直接去做产品。我觉得政府在介入市场、文化产业上不要管得太细。更多的是行业的引导,发展方向的规范、引导,比如什么样的新兴业态是你应该做的,在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里面,就把它重点弄出来,在政府资金扶持方面,朝着想去扶持的方向做。

  南方日报: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深圳要想达到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吗?

  李凤亮:是这样的。要看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比如用好莱坞的标准要求影视产业,那就是很高的标杆。深圳列出10大产业门类,自己应该分一分,哪些要在全球做一流,哪些在全国、广东达到第一。文化基础不是很深厚的深圳,已经通过业态创新、机制创新,产生了很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基础,现在到了更新升级、提高标准的阶段。确定一些重点行业门类后,应该面向全球树立标杆,然后努力去做。而不一定是面面开花。

  南方日报:有数据说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一。相比起来,我们还比较低。对此您怎么看?

  李凤亮:统计口径会不同,但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整个业态布局要更新。我们文化产业各地发展不均衡。不过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应该会越来越高,除了文化产业自身发展以外,还会通过去跟其他行业深度融合,来提升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值。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