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让学农的学生将来干农业爱农业

  • 发布时间:2014-12-03 03:31:4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胡立刚

  作为上海唯一一所为农特色的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虽然背靠上海都市农业这棵大树,但随着涉农专业比例不断攀升,如何为都市“尚农”人开启学农爱农、学农务农,在农业行业干得好、能发展的别样人生,成为学校的重要办学理念。

  2010年,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都市农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三年之后,首批校企合作班的学生毕业离校,该模式结出了怎样的果,下一步将去向何方?记者近日来到学校,寻找答案。

  学生毕业好就业,成为农业企业技术人才

  “接到上农入学通知书的时候,我就想三年之后可能还要回家乡湖南益阳,找什么工作就干什么,没想到毕业之后我能留在上海,在亚洲最大的食用菌工厂上班。”在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了3个月班的郑滔话语里透着庆幸,“刚入学,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五四有限公司就来招聘准员工,我幸运地进了‘五四’班,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我的三年大学生活一半在校园一半在五四公司,毕业后顺理成章就到公司上班了。”

  除了5人因出国、专升本等原因没去成五四公司外,另外的14名同班同学都和郑滔一样进入了公司下属的各个部门,而且,这批园艺专业职高毕业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被安排到各类岗位。

  “五四”班是上农探索“双主体”培养模式成立的第一个班,20个学生由学院和五四公司联合培养,在三年大学生活期间,学生除了在学校上课,就是在公司基地实习,实习的时间和在学校的时间各一半,而且学生每年享受到公司支付的实习津贴,津贴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逐年提高。

  郑滔告诉记者:“第一年每个月400元津贴,第二年800元,第三年1500元,我们进大学的同时就成了准员工,公司派老师为我们开的课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这个待遇让我那些高中毕业后上了大学的同学都羡慕死了。”

  事实上,国内其他很多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一样羡慕上农的学生,因为在上农,除了园艺技术专业“五四”班,还在动物医学等4个农业专业和生物技术及应用等2个非农专业中举办了9个特色鲜明的改革试点班。

  “这样的班对跨界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吸引力,我们公司得知这个培养模式后,很快跟学院签约组建了‘农信班’,为企业培养既懂农业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总监金阳说,“自去年12人的农信班开办之后,今年又开了14人的班,我们公司专门派老师讲授《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这两门课。”

  不仅影响学生,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个涉农类职业院校,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吸引了上农信这类在行业内领军企业的参与,无形中为提升学校影响力注入了新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双主体”培养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的人生道路,同样改变了学校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谢锦平教授告诉记者,学院实施的“双主体”培养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学生有两种身份,即企业“准员工”和学院学生,学习期间享受企业提供的“准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毕业后即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企业有归属感,为“下得去、留得住”奠定了基础;二是人才培养过程做到“五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多轮工学交替培养人才、共同评价和监控教学质量、共同负责顶岗实习和就业,这样的培养确保了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用得上、干得好”提供了保障。但是,“双主体”培养模式对学校对教师都提出了务实、跟上技术潮流的要求。

  以“五四”班为例,要构建以园艺植物生产、产品经营、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必须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从而教材也不得不由校企合作编写,同时,多轮工学交替的安排,必须有利于学生多次经历农业生产周期、多个工作岗位等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经过上述过程的培养之后,企业基于对学生的能力特长的了解,对每个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安排便有了基本的构想,而学生通过实习认识到真实的自己之后,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就会有更加明确的规划。

  “这个模式曾被社会各阶层誉为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创新,说上农学生‘登象牙塔遥望都市农业,下基地守望合适岗位’,说上农‘解了都市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后继无人这道社会难题又活了学校人才培育师资提升这盘棋’。三年实践,甘苦自知,为了完善这个模式,学院已经开始思考将校企合作升级为学校与行业合作的模式。”上农宣传处樊清誉说。

  “双主体”培养模式,未来路在何方

  思考“双主体”培养模式的升级基于两大现实,一是这个模式确实有效改变了大学毕业生“下不去用不上、学了农不务农”的尴尬处境,为上海都市农业输送了“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另一个则是单个农业企业终究有人才饱和的局限,校企合作无法避免企业单方面退出的结局。因此,唯有把校企合作上升到学校与行业合作的层面,才会达成范围更广的多赢局面。

  校企合作的升级版,意味着把人才培养与整个产业实现无缝对接,行业内各企业所需的人才可以互相培养、互通有无,使每个企业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实用技术人才的同时,不必承受太大的培养人才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上农已为此思考了一系列具体做法:一个企业稳定一个专业与学院合作开展“双主体”人才培养,每年招生时由多个企业参与选拔,毕业后成为不同企业的员工,学习期间的“准员工”待遇也由用人的企业来承担;教学安排上,前两年半在合作企业和学院实施多轮工学交替教学,最后半年在工作的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做既能减少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工作协调的困难、使校企合作更加顺畅,也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那么,企业的积极性来自何方?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因获得市教委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兼职教师培养项目及上海市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项目的支持而展开校企合作,满足企业兼职教师、支付学生实习费等费用,而这些项目申请是通过学校来实施的,因此,要让企业长期稳定地与学校合作、为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前提条件是政府应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出台,而学校同时也应以教学项目委托方式对企业有相应的投入。

  只是,这样的思考还停留在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层面,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回应。谢锦平说:“三年多‘双主体’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证明,要为‘三农’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双主体’培养确实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学校和企业都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尽快出台对教育型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校企‘双主体’共同培养农业行业所需的实用人才,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各方共赢。”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