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根除科研经费腐败须扎紧制度篱笆

  • 发布时间:2014-11-28 01:00: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前不久,多名院士、高校教授卷入科研腐败问题被查。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四成左右。

  网民认为,我国巨额科研资金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科研经费利用效率偏低和腐败问题是主要原因。建立健全让高校科研机构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愿腐败的制度环境,才是防治科研腐败的根本所在。

  “潜规则”肆意横行

  网民对科研经费贪腐感到触目惊心。

  网民“朱海就”表示,上午给研究生上课,结果有十多位学生迟到,了解之后,原因居然都是一样的:给导师报销课题经费。网民“蓝湄”也指出,腐败的科研体制已经影响到学生了。甚至有人讲怎么申报课题投机取巧,还要求研究生去听。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逾5000亿元,而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科学家鲜有出现。

  网民“阳光肖江”表示,我国科研经费大约只有40%真正用在科研本身,剩下的60%则被日常开销、请客吃饭、买房买车等消耗掉了。这些成为行业内广为人知的“潜规则”。科研经费被大量用于非科研的不合理支出,不但严重影响科研工作有效地展开,而且滋生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

  管理粗放监管失控

  网民指出,不少人把科研经费当作“唐僧肉”,“跑冒滴漏”严重,甚至有人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在这背后,疏于监管、管理粗放是重要原因。

  网民“甬江夜话”表示,学校对科研资金的态度,基本上是谁搞到的资金由谁负责。对于科研资金怎么花,虽然也有规定,但基本形同虚设,只要花钱过程中不出问题就行。最终科研投入有没有成果,反倒没人真正关心。

  网民“傅达林”认为,低下的科研效益、深不可测的资金黑洞,都指向了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的粗放化。例如在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上,申报课题时预算粗陋,缺乏明晰的细项分类;课题申报成功后,也很少按照申报时的预算执行,整个过程缺乏基本的监督。于是,经费被视为项目负责人的“私产”,出现科研资金部分用于项目、部分用于买车买房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加强制度反腐

  有网民认为,没有健全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任何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都有可能沦为硕鼠的乐土。建立健全一种让高校科研机构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愿腐败的制度环境,才是防治科研腐败的根本所在。

  网民“李琴”认为,在美国,科研人员一旦被发现有涉及经费的腐败行为,后果将十分严重,即便够不上法律制裁也会在业内身败名裂,无法再吃“科研饭”。应加大对科研腐败人员的惩处力度。

  网民“牛瑾”表示,我国迄今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等方面的法律,应出台专项法律,用法治“看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只有让科研工作纳入法治管理,让相关从业人员树立明确的法律意识,才能让每一分科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网民“傅达林”指出,制度性矫治最核心的环节在于监督。在对科研项目支出进行细致核算并通过法治化方式确定下来之后,就需要从执行上重点监控各项费用的流向。对于投入资金较多的重大项目,更是要建立专门的效益监督,引入第三方机制和同行评价机制,健全问责法律制度,保障经费使用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记者 明航 整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