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经济要有社会价值
- 发布时间:2014-11-26 14:35:05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曦 实习生 赵松林
(发自北京)
由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财经》杂志、集善嘉年华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公益论坛”昨日在北京举行。
羊城晚报记者在现场听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论坛上表示:“从2011年开始,全球人均GDP已经过了一万美元。中国人均GDP也过了6800美元。人类社会处在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一,它要求经济更有社会价值。第二,企业要向社会价值开发、转型。中国和世界进入到了善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的公益使命新在向善。”
慈善要有投资的心态
“有人说做慈善只能给钱,不能考虑回报,要求回报就不是慈善。但如果要有长期的影响力,就需要有投资的心态。”LGT公益创投基金合伙人沃夫冈(Wolfgang HAFENMAYER)在论坛上表达了上述观点。沃夫冈指出:“在给钱时,会对企业做出分析。在提供帮助方面,也不光是提供金钱,还提供一些技术经验。”他坦言在运作中曾因为对管理的分析不足导致失败,“从失败中,我们得出结论:管理团队一定要强大,如果管理团队不理想,对捐赠来说是损失,在扩大影响力方面也没有好处。”
在公益慈善中,通常是钱花出去,但是不知道会有什么影响。“社会影响力投资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作为投资既要强调社会效益,同时要强调经济回报,还要保证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认为社会影响力投资的经济回报率一直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经济回报率。”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华民现代慈善研究院院长卢德之则认为,社会影响力投资是环保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是三重底线投资。
卢德之详细解释了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它针对两种对象:一是特定对象。如残疾人、老人、儿童等弱者,需要社会照顾的对象。二是特定事件。如救灾、治理环境、疾病等。不过他同时指出:“针对他们的投资,怎么来保证既解决好问题,同时又能保证适度经济回报,实现可持续发展,难度是很大的。”
创新是公益驱动力
王振耀表示,新经济时代要求经济更有社会价值。中国人现在关心的是雾霾、天气,为什么?大家在关心发展中的社会价值,关心环境等问题。而企业要向社会价值开发、转型。但另一方面,有社会价值的企业和行为,也开始越来越普及。我们需要养老,需要儿童,需要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来解决现在的社会问题。
“创新是公益一个很大的驱动力。现在的慈善项目,可以是非常盈利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区代表黄安生举例称,“山西北部广阔的黄土高原有非常多干旱的地区,因此,我建立大坝,通过水土治理会有更好的水土保持。但是,他们在治理的土地上不种粮食,这些梯田现在种上了苹果树,后来还做苹果汁。大坝建了25年后,两个村庄从中获益,他们做了一些娱乐设施,娱乐设施只是起到脱贫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这些脱贫的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投资也要考虑如何提供资金,如何评价长期的影响力。因为这种影响力可以沿袭到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更远。”
谈到公益创新,黄安生认为创新是一个很大的驱动力,慈善家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粮食计划署是授人以“鱼”,而现在的捐赠方法是教人如何“捕鱼”。这个时候技术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大进步,比如把蜡烛放在装粮食的容器里面进行燃烧,能够把氧气耗尽,把害虫杀掉。这种简单的技术,能够使损失减少90%。在20多个非洲国家都有了中国的粮食储存项目。
全民皆可参与慈善
记者在现场获悉,2013年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捐款额达到了630亿元,比2012年增加30%以上。但是,如果拿这个数字与美国的2012年全年接收社会捐款捐物3000多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2万亿做比较,中国的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和富人的捐助数额正在呈现大幅度增加。像曹德旺、牛根生、王健林、马云、马蔚华等企业家都是运作以亿为单位的基金来做慈善事业。
“当今公益事业正在深入人心,并且公益活动是大家都可以参与的。我们提倡全民参与公益事业,只要我们行动起来,都可以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财讯传媒董事局主席、《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表示,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正从过去由政府唱独角戏,逐渐向公众、全社会参与慈善发生转变,“参与公益并不一定要是有钱人,草根也可以。”
为此,中国公益论坛今年设立“中国公益行动奖”,在海选的1307个项目中,经过严格的初选和复评产生10个项目,再通过腾讯众筹投票选出最终5个人气最高的项目。并通过众筹方式发起了“草根公益在行动”,每人只捐出1块钱、甚至1分钱就能参与。目前,草根公益的捐款人次已超过36万人,已筹款近55万元。
邓飞:帮助乡村重建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羊城晚报讯 记者林曦、实习生赵松林报道:“帮助孩子这种输血的方法很难持续,我们想找到新的方法。”11月25日,《凤凰周刊》编委、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在“第三届中国公益论坛”上表示,三年前在贵州遇到的贫困儿童,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新使命,即通过新媒体集结力量,跨界合作,不停地帮助孩子们解决不同的问题。
从2011年开始,“免费午餐”已筹了1亿资金,捐赠范围也拓展到大病医保、棉衣棉鞋、女童保护等。然而授人以鱼只能持续一时,邓飞发现每天都需要在中国的孩子身上投入很多,这种输血的方法很难持续。想要帮助这些孩子,最根源的问题是:怎么样让孩子的父母能够回家,能够让他们在乡村里面有收入、有尊严?
邓飞的答案是发展社会企业。据他介绍,他要联合校友成立私募基金控股一个商业公司,去帮助那些贫困县卖出他们的农产品。与此同时,他要把山区开发成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他要传达“购买就是做公益”的理念,实现设想的目标:把游客请到山里面去,把土货卖出来,然后爸爸回家。当然,他更大的“野心”是希望通过销售刺激生产,最后扩展到更多的领域,让“整个乡村能够得到重建的机会”。
“当我们的销售问题解决好了以后,会刺激乡村的生产,这时候我们的小额贷款、社区营造、大学生回家等等,都可以得到实现,整个乡村能够得到机会重建。我觉得我现在最大的使命就是去帮助中国的乡村,不受这种城镇化的简单粗暴的掠夺,他们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机会,到底是到城里面去,还是留在乡村。”
任志强:当风沙不再移动雾霾也不再移动
羊城晚报讯 记者林曦、实习生赵松林报道: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昨日抛出了“善经济时代”的观点,认为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更应具有社会价值。
这一观点与前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不谋而合。任志强在论坛上提出,北京雾霾程度实际上在下降,但大家感觉天数增多,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之前的温饱阶段。“在前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只考虑温饱问题,即使外面有风沙,我们也不肯从环境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想的更多的还是怎么样吃饱肚子。”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去人们并未意识到这问题。对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大多数人还依赖于以掠夺资源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中国过去几十年正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是,大自然是会报复的,而一些企业相比政府和个人更早注意到这个问题。”
2004年,任志强和几百个企业家,坚持了十年在阿拉善地区投资治理荒漠化和建设三北防护林,让沙漠不再移动。“当风沙不再移动,遇到的新问题就是雾霾也不再移动了。”任志强表示,把风拦住了以后,要研究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雾霾的治理问题。其实北京的雾霾是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他还指出,雾霾的成分在不断变化,过去是以沙粒、灰尘为主,而今天却是以化学产品为主,这说明在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解决的恰恰是对身体更有害的这部分物质。
做了十年公益,任志强也感到压力太大,他更希望能发动整个社会来完成这件事。而在“善经济时代”,随着人们注意力的转向,这一目标的实现似乎越来越近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公益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大讨论,能在全球范围内共同解决节能减排问题,让我们的天更蓝,让我们的水更清。”任志强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